與《忠犬八公物語》不同的是,這部影片的側重點在狗身上,減少了對人際關系的描述,以及美化了一些情節,讓劇情更加感人一些。
豆瓣評分達到了9.2的高峰。
影片最初是以一個“我的英雄”的話題切入,展開忠犬小八的故事,期間穿插著孩子的敘事聲音,以及后來長大后的聲音,很自然地有代入感。
教授的太太美麗而溫柔,最重要的是她體諒教授,女兒可愛善良,本身就喜歡寵物,加上教授的憐愛之心,忠犬小八順利地留在了家庭,畢竟是參考《忠犬八公物語》改編而來,大多的一些場景都沒有變化,固定的車站,車站負責人,車站前的小攤販,養貓的女人等等,除此之外也加入了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教授的日本朋友,小八的來歷等都有些出入。
能從兩部影片中感受到年代以及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對待同樣一件事情的處理也不相同,這一點在此略微帶過。
影片中時不時會出現小八自己的視角,鏡頭會跟著小八的動作轉動,隨后來個歪頭殺。狗狗選角選得很好,當它盯著人看的時候,表情無辜,雙眼真誠,讓人不忍拒絕。而且教授一家把小八當成了自家人,即便是婚禮合照也會給它留一個座位。
同樣,教授雖然和小八一直一起玩耍,也不忘和妻子,女兒溝通情感,可以說是一個其樂融融的狀態,也是一個家庭成員互相理解,互相退讓與妥協的過程,因此才會讓這份感情顯得真摯,女兒理解小八,最終放小八走,小八回頭停駐了幾秒,最后奔向了火車站,周圍的人幾次想要勸阻,最后都是一句“算了,你等吧。”
就連太太知道后,也是哭著說,“我陪你一起等。”
直到鏡頭最后切入了小八步入老年的時候,面容滄桑,一步一步緩慢地邁向車站,趴在常在的地點,等待最后的死亡。
劇中插入了一個橋段,探究小八與教授,到底誰找到誰的問題?最后太太告訴外孫,其實是小八找到了你爺爺。
在最后,影片留下了原版故事。
影片簡化了對人性之間的復雜,盡力向大家呈現了一個美好的狀態,不真實卻令人向往。
日版的忠犬八公更寫實,殘忍而悲傷,美版的則是更美好,溫暖而幸福,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