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駕崩后,由他的兒子姬誦即位,即周成王。由于成王年幼,無法處理朝政,就由周公旦代理朝政。這樣的做法引起了周公的幾個兄弟的不滿,尤其是蔡叔和管叔。他們在封國內散布謠言,說周公旦要謀權篡位。謠言很快就傳到了朝廷,很多人都對周公產生了懷疑,周成王也不例外。
面對這樣的局面,周公波瀾不驚,他首先去找德高望重的姜太公和召公解釋,表明自己沒有謀逆的野心,得到他們兩人的支持。然后東遷,離開王宮回到屬國,暗中調查流言的源頭,待時而動。周公預感到散布謠言的人有謀反的可能,于是悄悄做好應對措施。
果不所料,不久后,紂王的兒子武庚帶領殷商舊民,拉攏蔡叔和管叔,聯合東夷族等原來商朝的附屬國,一起反叛周朝,想要光復商朝統治。周公上報朝廷,重新得成王和眾大臣的支持,統領大軍東征平叛。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周公不旦平定了叛亂,而且順便滅掉了東邊五十多個部落和小國,使得周朝的國土擴大到大海邊。后來因為周公的功績卓越,周成王把魯國封給他。
周公對流言蜚語的處理方法堪稱經典,他能夠不被流言影響,并且冷靜下來積極應對,迅速找到流言的源頭,把它處理干凈,甚至利用流言作為人生的跳板,用具體行動重新獲得外界的信賴。
相對于周公,項羽的軍師范增就顯得十分笨拙,最終被流言所傷。當初劉邦和項羽爭天下,項羽方面因為有范增的出謀劃策,把劉邦打得節節敗退,形勢極為不利。劉邦的坐下謀士陳平就建議使用反間計來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系。他先向劉邦要了上萬兩黃金,用來賄賂項羽手下的文臣武將,然后在項羽的軍營散布謠言,說范增是為了讓項羽加速滅亡才要急著向劉邦進攻,以快速消耗楚軍的戰斗力,然后給劉邦可乘之機。這項羽居然真信了,就對范增起了疑心,說了一些很傷范增的話,氣得范增拂袖而去,最終死在回去老家的路上。
這就是應對流言蜚語的鮮明對比,周公積極面對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最終破解了流言,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而范增卻在流言面前失去冷靜,被情緒左右,最終導致功未成而身先死,可謂下場非常悲涼。
流言止于智者這句話并非無道理,它考驗了一個人處理的能力。內心強大的人能夠面對流言從容冷靜,而玻璃心的人被流言割得滿身傷。其實,流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沒有面對流言的勇氣以及處理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