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做事的順序和學習的順序,通常有一些人認為兩者是一樣的,這正是所謂的: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他們認為,你學習方法,然后進行實踐,再總結提煉。不斷循環,自然而然就會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這個觀點,以前我是非常認同的,所謂:
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
學習和實踐必須相輔相成。但是看過這本《好好學習》以后,發現作者對于這個觀點,似乎有一些其他的,全然不同的看法。他的觀點是:
總結不是實踐提升的關鍵,反思才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人人都知道,但很多空姐,很多水手,很多列車員行程何止十萬八千里,他們的見識和水平都一定超過閱讀者嗎?那也未必,李公子在他的旅行文案中提到:
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
有一些在寫字樓里永遠遇不見的人
那么,這些見識是如何得到的呢?作者的答案是:提升自己思想的深度,讓自己看待問題深刻又準確。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進行反思訓練。
反思和總結,兩個不同的概念
有人或許會說:
我當作者有說起什么花花呢!不就是總結嘛!
其實,由于我們的教育經歷中缺少反思這一重要能力的訓練,因此我們經常會把總結當成反思,那么總結和反思到底有什么異同呢?他們的側重點非常的不同:
- 總結的重點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
- 而反思的關鍵在于對于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
對于總結來說,總結的是經驗。即,做了什么得到了好的結果,做了什么得到了壞的結果。導致好結果的行為,要堅持,就是所謂的經驗;而導致壞結果的行為,要提醒下次放棄,就是所謂的教訓。
所有的經驗和教訓,都是直接導致事情的結果好壞而得出的。這是一種因果導向思維。這種方式對于直接的,可以得到立即反饋的事情來說,能起到很直觀的修正作用。比如我們吃了不新鮮的食物,導致拉肚子。之間有直接因果關系,所以,總結教訓以后,就是——不吃不新鮮的食物。而很多事情并不是直接有唯一的,清晰的原因的,這樣的事情怎么辦呢?這樣的事情就需要反思了。
作者在這里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叫做假設。他認為:
我們做事的時候,總是先作出假設,然后采取行動,最后產生效果。
而反思的關鍵點在于:觀察我們的結果,然后,根據我們的假設進行研究分析,然后再反思校正。
提前假設這個事情的可能的原因,在行動后,根據結果,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反思校正。這里的假設,不僅僅是我們預設的,可能解決問題實現目的的關鍵點,或引發問題的原因。更多的是指:
**我們在開展行動之前,提前在大腦中進行的一個分析,判斷基本框架。
這個基本框架有可能是基于事實表象,也有可能基于深度的挖掘,不過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動后的結果,需要調整假設進行反思。這樣,即便我們掌握知識有誤,我們也可以通過反思去修正我們的假設。比如過去科學家認為“重的東西比輕的東西下落的速度快”,這是一個假設。伽利略用比薩斜塔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這個假設是錯的。
- 總結則是告訴我們:兩個不一樣重的鐵球會同時落地。
- 反思則需要探討的是:既然我們以前的假設不正確,那么正確的是什么?于是伽利略提出了自由落體定律。
成甲老師對于反思的作用,提出了三條:
- 一是發現知識的誤區
- 二是促進產生新的知識
- 三是檢驗學習是新的知識是否應用。
反思的本質
對我而言,我認為假設的本質不僅僅是框架,而是我們隱含“三觀”中的一種,是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或者價值觀。當我們面對如何看待世界的時候,我們假設就是我們世界觀的體現,當我們預判人際之間相處的問題是,我們的人生觀在假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當我們面臨一些價值判斷的時候,可能我們的價值觀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而反思,和之前學習的復盤非常的接近,他是在一個全局的因素下進行框架整理。因為我們的假設是大腦對事實進行解讀之后形成的一個基礎的判斷。那么,我們大腦解讀的是我們當下看到的事實,隨著我們行動的,進行不斷的推進,可能我們的事實會不斷得到更多的相關信息,這種情況下,如果學會反思的能力,我們可以很快的去了解事物本質,更好的解決問題。
所以說:有一個開放的,敢于變化的心態,勇于改造我們的三觀是掌握反思能力的關鍵。越是重要的復雜的事情,越需要反思來幫助我們總結提煉規律,以更好的掌握臨界知識。
反思本身,可以通過從小事反思做起,進行練習得到提升。因為反思不僅僅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技能。而技能,總是需要大量的刻意練習才能更好的提升。
從故事中得到反思
大家可能都知道著名的《狼來了》的故事:
一個小孩在山坡上放羊,覺得無聊,大聲的喊”狼來了”,大人們趕緊過來救援,結果他哈哈大笑,說:“我是騙你們的!”然后,大家就很生氣的走了。結果有一天狼真的來了,他喊破喉嚨“狼來了”,大人們也沒有人來,結果,羊全部被狼吃掉了。
總結這個故事的話,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孩子們不要說謊話(因為說謊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但如果我們進行反思的話,我們可以這樣分析:
- 第一次孩子喊狼來了的時候,大人們的假設是:有人喊狼來了,那么狼可能真的來了,于是采取的行動是趕過去救羊。到了山坡他們得到的信息是狼并沒有來,孩子是騙子。于是他們產生新的假設就是——這個孩子說的話是假的,都不可以信。
- 因此第二次孩子再喊“狼來了”的時候,他們的隱含假設就是——孩子在說謊,實際上沒有狼。結果,羊都被吃掉了,對這個倒霉的可憐孩子來說,損失了很多很多的羊,當然傷心,但是這些羊肯定不是孩子。對于大人們來說,也是一個不可彌補的損失,這就是把假設當做了客觀事實,并沒有進行深入的反思。
我們可以想到,如果是第一次遇到了孩子說謊的情況的話,我們應該要考慮到,一個單向目標的反饋,可能會發生謬誤,這個謬誤有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那么如果我們進行雙保險,兩個人進行觀測,就會大幅度地降低這種誤報的可能性。減少報警的誤差率應該是我們關注的本質,而不是考慮個人道德。
當我們校正了這個假設之后,我們隨著而來行動,也會因此而改變,那么,如何采取措施減少誤報的可能性,才是我們最關注的問題。
作者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我們在生活中作出決定,和在下棋時作出決定,沒什么兩樣,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放慢思考的速度來審視自己,作出決策的過程是否合理,要實現的目標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考慮的因素是否周全的。我們就更可能發現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反思,反思能夠幫助我們找到錯誤應用的知識,這種反思可以每天日常生活中就進行,比如說寫日記。論語中說“一日三省五身”,其實這是一種反思的方法,而不僅僅在于總結。
因此作者提出了,訓練反思的三個方法
- 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 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 培養反思日記的習慣。
這是一種提升能力刻意練習的方法,就像拆書幫RIA讀書法一樣,從簡單的地方開始培養能力,以便今后應用到重要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