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信:誠信,信用。
其:代指前面的“人”。
可:行,可以。
大車:指可以負重載貨的車,一般是指牛車。這種車比較笨重,速度慢,但可以拉重貨。
輗ní:大車車轅前面橫木與車轅相連的木銷子。
小車:指比較輕便載人的車,一般是指馬車。這種車比較靈活,速度快。
軏yuè:小車車轅前面橫木與車轅相連的木銷子。春秋時,車前的橫木都是靠輗和軏來固定拉車的牛和馬,沒有輗和軏,就相當于沒有拉車的牲畜,這車是無法行進的。
夫子曾經(jīng)說過:人要是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能不能行?就好像沒有輗的牛車、或是沒軏的馬車,還能靠什么行走啊?
孔子認為,人的信用好比是車的關鍵部位——連接動力和載重的紐帶,引申到現(xiàn)在就好比連接發(fā)動機與車軸的皮帶,沒有它,車沒有就無無法行走,而人沒有信也就無法在社會立足。
本文孔子的話明顯受到了《詩經(jīng)》的影響,《詩經(jīng)》中常用的手法就是“比”,以彼物來比擬此物。這里就用形象的輗和軏來比擬抽象的概念“信”,人言為信,其實就是要人遵守自己的承諾,不遵守承諾就無法在社會行走。
《西游記》第一章中,石猴帶領群猴跳進了水簾洞后,群猴就忘了之前說的“能跳進去,跳出來,不傷身體拜為王”的諾言,石猴就說出來這一句話。可見連猴子都懂的道理,現(xiàn)在有些人卻忘的一干二凈。坑蒙拐騙偷,哪里還有信譽可言?近年以來,發(fā)生了多少次電信詐騙的案件?盡管人民有貪小便宜的念頭,但這樣的事情一多,整個社會就不再有信任。我們看到所有的主流媒體都在勸人們自己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其實背后的潛臺詞是什么呢?就是你要警惕,否則被騙了活該。這樣以來,人與人之間哪里還有一絲一毫的信任?
商鞅因“信”而變法成功,季布“一諾千金”,晏殊不做重題,誠信而流芳千古,都是正面的典型例子;幽王烽火戲諸侯,無信而身死國滅,是反面的典型例子。
這里講一個“食言而肥”的故事。魯哀公時,大夫孟武伯最大的毛病是說話不算數(shù)。魯哀公從越國回來時,季康子和孟武伯在五梧這個地方迎接,當時給哀公駕車的人叫郭重,就和哀公說道:“這兩個人在背后說了您很多壞話,您一定要和他們對質。”魯哀公就在五梧設宴招待群臣,席間,孟武伯因為厭惡郭重,就一邊敬酒一邊說:“郭重啊,你越來越胖了,怎么長的啊?”季康子順道:“武伯這就是你不對了,該罰吃豬肉,我們鄰國都是敵對國,所以我倆沒有隨從國君出去遠行,你現(xiàn)在反而說在外奔波的郭重長的肥。”哀公接下來說:“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能不胖嗎?”給武伯弄了個大紅臉。
后來就把“食言而肥”當作是不守承諾的固定用法,成為一個成語。承諾是需要行動的,這樣才是信用,而食言就是說把說過的話吃下去,吃的多了還不行動,自然就胖了。
總之,這一節(jié)就是教育弟子們要遵守承諾,以誠信為本,無論是個人、團體、企業(yè),靠一時之巧也許能蒙混過關一兩次,但如果想長久生存,就必須以誠信為本。依靠誠信走天下,車馬方能不散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