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個夢

這一個星期關于袁老先生的撰文太多了,他的離開刺痛了舉國上下人的心啊,一個讓幾億人吃飽飯的人,真的永遠離開了我們,叫我們如何不懷念。

沒有正真種過田的人,不足以明白先生對農業的貢獻。

我從小是在水田里長大的,從很小開始,因為無人照看父母下田干活的時候,就得把我帶到田間地頭,收工之后才會把我帶回家。

再大一點之后,大概是五六歲吧,就會慢慢教我下田插秧。開始胡搞一通,后來逐漸學會了,再大一點的時候,栽秧速度還蠻快,嘿嘿!

那時候的農人,有一塊巴掌大的地方,都想著開墾出來種糧食,因為傳統的常規品種實在產量太低了,不多種一些,除掉需要交出的公糧,自己留下的不多,不足以養活一大家子的人。

沒有雜交水稻之前,秧苗要一把同時栽下好幾株,因為繁殖能力不行,不開株,種下去多株才會多一些稻苗,所以育秧苗也是一個大問題,需要備很多的種子。

雜交稻以后基本栽一至兩株就可以發出很多小芽,長出很多株稻苗,大大節省育苗難度和工作量。

在高度上也是一大優勢,常規稻矮小,稻桿很細,谷穗短,谷粒小,加上開株少,所以產量很低,我小的時候見過管理得最好的產量在5-6百斤畝產。

而同樣的管理方式,雜交稻畝產在8百斤以上,土地肥沃的地方可以達到千斤,這是一個了不得的突破。

有了這樣的產量,很多人家里才有了足夠的余糧,這些余糧被拿到交易市場變賣,換成了學費,讓成千上萬的像我這一輩的孩子得以有書可讀。

所以在我記憶里,自從有了雜交稻,常規稻很快就消失不見了,因為農民不止要吃飽肚子,還要想辦法供子女們上學讀書,他們除了從土里刨食,并不無他法。

種了一輩子水稻的老人們都知道袁老的大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不止喂飽了很多人的肚子,也喂飽了很多年輕一輩的心靈。

在打電話回家時,跟父親說起這個事情,他沉默了一會兒說,嗯!是個很了不起的人!

如今,父親也已垂垂老矣。種了一輩子水稻的老父親,掐指已經有好多年沒有種了,以前種那么多田才能喂飽一家老小,現在很多人都不再下田了,大家卻從不缺大米了,再也不怕吃不飽飯。

這其中當然有許許多多人的貢獻,但袁老先生功不可沒,國之大士,實至名歸。

今記下心里的一點感念,聊表對老先生的懷念,向袁老致敬!

最后請允許我再一次重復那個夢,在夢里,那里的稻穗比高粱還高,穗粒比花生還大,風輕輕的吹過,他就坐在稻穗下乘涼……

愿先生千古!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昨天上午11:16,崔冬梅在交流群里面發放消息,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病逝,建議我們公眾號做一期相關內容。消息一...
    han滿天星閱讀 4,317評論 1 4
  • 【本文為出版社約稿,為《袁隆平的故事》再版作跋,附于書稿終章】 “我每天想的主要的還是日思夜夢,夢希望這個產量很高...
    困住風的氣球閱讀 1,517評論 0 7
  • 細雨綿綿,湘水嗚咽。 5月23日,湖南長沙,明陽山下,哀樂低回。袁隆平院士離開的第二天,通往明陽山殯儀館的道路異常...
    恩信小迷弟閱讀 177評論 0 0
  • 我是黑夜里大雨紛飛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歡樂有人憂愁,有人驚喜有人失落,有的覺得收獲滿滿有...
    陌忘宇閱讀 8,587評論 28 53
  • 信任包括信任自己和信任他人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失敗、遺憾、錯過,源于不自信,不信任他人 覺得自己做不成,別人做不...
    吳氵晃閱讀 6,216評論 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