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1:16,崔冬梅在交流群里面發放消息,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病逝,建議我們公眾號做一期相關內容。消息一發,我們一個個吃驚、難受、流淚,不敢接受這個現實。正當我們集體默哀的時候,冬梅又發來消息說是謠言。我們頓時心情愉悅,心里直罵那些無聊的造謠人。
下午1:30,潘鳳在群里發來消息——“科普中國”公眾號《袁隆平逝世,享年91歲》的文章,證實袁隆平先生去世,翻閱公眾號,發現“教師時報”等幾個公眾號都在下午1:30左右發表相關文章。騰訊新聞,新華社及多家媒體也證實:“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頓時淚目,剛剛放松的心一下子又揪緊了。真的希望這次也是謠言,是假消息。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7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畢業于西南農學,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這位一生為水稻事業努力拼搏,這顆植根于稻田的種子,這個夢想禾下乘涼的科學家就這樣走了?!
猶記得,11天前,袁老才剛剛又為祖國獻上了一份大禮:“袁隆平”團隊的“超優千號”超級雜交稻在三亞驗收,平均畝產高達1004.83公斤!”“超優千號”,是袁老指導研發的第五期超級雜交稻,又稱作“湘兩優900”,是高品質軟米。目前已順利通過了海南低溫寡照帶來的不利影響,在三亞連續幾年畝產量不斷攀升!
一生只做一件事!“禾下乘涼、雜交水稻覆蓋全球”,是他流淌在血液中的愛和夢。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做老師,袁隆平最初從事紅薯育種研究教學,但當時國家糧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轉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立誓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1966年,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1980年,世界性的災荒來臨,他又將研究重點轉向了培養超級雜交水稻;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后,近些年來,袁隆平又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
他的一生,是為中國農業奮斗的一生,是為水稻事業奉獻的一生。他的貢獻到底有多大?往小了說,這位雜交水稻之父讓全國人都能有飯吃,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往大了說,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能穩民心,安天下,是國之發展的基礎。不僅僅是中國,袁隆平為世界水稻事業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袁隆平晚年多次赴印度、東南亞等國,幫助他們推廣雜交水稻的種植。近年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已經擴展到中亞、北美、南美等地區,幫助當地克服糧食危機、解決饑餓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說自己是一顆種子,不論扎到哪里,都會生根發芽。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的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雜交稻覆蓋全球夢“。第二個夢想已經實現,第一個夢想在努力中。他一生都在追夢,他的學生評價他說,下田就像吃飯,每天都要下田,90歲高齡依然這樣做。他自己這樣做也要求學生們這樣做。他說:“培養學生,第一要求就是要下試驗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培養你,我說書本知識非常重要,電腦技術也很重要,但是書本電腦里面種不出水稻來,只有在田里才能種出水稻來。……年輕人要用知識武裝自己,更要勤奮踏實腳踏實地。必須要到田里去親自實踐。”
他,是一顆種子,根植于紅土地,沐浴著陽光,而后甘愿將沉甸甸的稻穗奉獻給人民;他,是一顆種子,生根、發芽、結果、繁衍,一棵棵像他一樣的種子依他而生。
他把糧食的種子、創新與奮斗的“種子”留給了后人,帶著夢的“種子”去了遠方。
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