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11月24日,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超效率手冊》。本書作者斯科特是一個超級學霸,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學完四年制的計算機課程,曾出版書籍《如何高效學習》,并登上TEDx演講臺分享自己的高效率經驗。在這本書里,他梳理出了99個時間管理技巧,每一個都是他親身實踐的結果。
下面我精選出其中的3個方法,它們既簡單又可操作,能讓你在更短的時間里做完更多事情。
①『雙流理論』
作者在寫作的時候曾遇到一個困境,如果想到一個主題馬上就下筆,很容易寫不下去,而且浪費掉很多時間。怎樣才能高效地寫作呢?經過反思,他發現了原因并找到了解決的方法。
寫文章的過程中會有兩個挑戰,第一個是需要擁有足夠多的素材,第二個是把素材提煉、加工成結構性的東西。也就是說,寫作包括兩個過程,你首先會冒出很多想法,這時你的心境是自信、熱情、有表現力的;然后再把這些想法變成有用的信息,這時你的心境是緘默、挑剔、有所限制的。
大多數人寫作時經常短路,就是因為同時做這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一個沉默,一個熱情,兩者剛好互相抵消。所以,可以通過分解它們來減少完成創作的時間。比如作者的做法是,在第一個階段先列出來五六個甚至十幾個文章主題,隨意地進行想象,把想法都記錄下來。到了第二階段才真正開始寫東西,挑選出已有的想法,放進文章里。
除了寫作,策劃、設計等其他任何創造性的工作都可以用這個理論,分成冒出想法和篩選想法兩個過程,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避免創作阻塞。
②『框架理論』
我們決定做一件事之前喜歡進行規劃,常見的步驟是詳細了解項目中的細節,準備好之后再推進;框架理論則不同,它只需要確定兩三個重點內容,有了大概的框架就馬上行動。具體來看看下面的故事。
有兩個不同的新媒體團隊,同時決定創建一個視頻類的公眾號,A團隊的做法是詳細了解視頻制作的每一個細節,包括劇本創作、拍攝團隊的組建等等,每天開會討論,如此持續了一個星期,公眾號還沒做起來。
B團隊就不一樣,確定了“拍搞笑類視頻、每天晚上10點進行推送”這兩個框架之后,馬上在自家另一個公眾號上公布消息:三天后新號將會推送第一期視頻,敬請期待。然后整個團隊開始忙起來,加班寫劇本,在專業設備送達之前先用手機錄制,最后如期推送視頻。
在這兩個案例中,A團隊的做法是典型的規劃步驟,了解細節,并且提前做好決策,這樣容易陷入過度規劃的泥潭中,不斷討論,不斷拖延。B團隊選擇的是框架理論,他們確定新號的內容定位和推送時間之后,就開始執行,把那些有多個選項的靈活決策,比如具體選題、片頭片尾的設計等等,留到后面再慢慢調整和完善。
框架理論可以給你走捷徑的機會,幫助你更快完成項目。
③『制定出口策略』
下地鐵之后,知道出口在哪的人,可以馬上拎起箱子走過去,不知道的人還需要查看地圖或者詢問他人,行走的動作就慢下來了。我們做事的時候,也需要確定好出口,在一個動作結束之前,知道下一個動作,才能連貫而且有針對性地做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處理某項任務時,往往會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它身上,而忽略了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工作完成之后,接下來該干什么?這就涉及到作者所說的“出口策略”,在事情做完之前先找到出口,才能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走,否則就會白白浪費很多時間。
假如你現在正忙著策劃一個線下活動,那你有沒有提前設想過,這個項目結束之后該做什么?如果沒做好準備,很容易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
這個出口可以是休閑娛樂,也可以是下一個待辦事項,或者是其他你想做的事情,比如你制定的出口策略是放松一下,晚上和朋友去看電影,或者是接著工作,設計一張活動宣傳海報,這樣你就能清楚自己在活動落幕之后該做哪些準備了。
出口策略十分重要,當你完成一個目標后,你會做什么呢?如果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很容易忙得團團轉,或者停滯不前。
總結一下,今天介紹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3個方法,分別是雙流理論、框架理論和制定出口策略,時間管理是一門學問,需要你反復學習和踐行,才不會在晚上臨睡前發出“時間都去哪了”的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