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本文筆優美,誠摯感人,包含了對人性、生死、醫療的深沉思索的生前遺作。
摘錄&短評如下
1.他被診斷出癌癥,就像一把胡桃夾子夾破了我們婚姻中堅硬的隔閡,讓我們重新回到那充滿營養的柔軟內核之中。我們彼此支撐依賴,只求他的身體安好,兩人的精神不倒,我們以完全坦誠的愛相濡以沫。
我們各自都對很親密的朋友開過同樣的玩笑,說挽救婚姻關系的秘訣,就是其中一人患上絕癥。相反地,我們其實是明白了,直面絕癥的方法之一,就是深愛——袒露自己的脆弱,滿懷善良、慷慨與感恩。
2.病人們尋求的,不是醫生們沒說出口的科學知識,而是那種必須靠自己才能獲得的穩妥的真切感。
過于深入地談論數據,就像給干渴的人喂太咸的水,無異于飲鴆止渴。面對死亡產生的那種焦慮,遠不是數據上的“概率”可以緩解的。
3.我想再問點什么,憋了半天沒想出來。我只能想象那種排山倒海般的負罪感,如同洶涌的大浪,在樓頂把他拋起又甩了下去。
我絕望地想,要是那天晚上我能陪著他走出醫院的門就好了。我多么希望我倆能像以前一樣,彼此同情,互相安慰。
我多么希望,我曾跟杰夫談過我一路走來對生命的理解,和對我們選擇的這種生活的理解,只要能再聽聽他睿智而機巧的忠告。死神不會放過我們任何人。
我們和病人,活著,呼吸著,作為正在新陳代謝的生命體,這都是命運的安排。大多數人從生到死,都是被動的——這是你和你身邊的人需要接受的現實。
但杰夫和我,多年勤學苦練,積極地與死神糾纏扭打,像雅各布和天使搏斗時;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斷直面和拷問生命的意義。
我們背負著無形的枷鎖,肩負著生死攸關的責任。也許病人鮮活的生命就握在我們手中,但死神總是最后的勝者。就算你是完美的,這個世界卻不是。
秘訣在于,支撐我們繼續下去的秘訣在于,明白打從發牌的那刻起,你已必輸無疑,你會手滑,你會判斷失誤,但即便如此也要拼盡全力為病人奮戰到底。
你永遠無法到達完美的境地,但通過不懈的努力奮斗和追求,你能看見那無限接近完美的漸進曲線。
短評:這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或有悲劇所蘊含的魅力了。
即使負重,也要前行;即使無望,仍要搏命。
關乎職業,關乎使命,關乎信念。
4.如果烏龜花太多時間去計劃每一個步驟,那么兔子獲勝。手術室里的時間很有趣,不管你是發瘋般向前沖,還是穩扎穩打不緊不慢,都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海德格爾曾說過:無聊,就是感受到時間的流逝。那么,手術的感覺是完全相反的:全神貫注的工作讓時鐘的指針失去了意義,隨便怎么走都行。兩個小時也可能就像短短的一分鐘。等最后一針縫完,給傷口上了藥,正常的時間突然又開始了。
你耳邊幾乎會聽到飛快的“嗖嗖”聲。然后你就開始想:病人什么時候醒過來?下個病人什么時候推進來?我今晚什么時候能回家?
一直要到最后一臺手術做完,我才會感覺到一天的漫長和自己沉重疲乏的腳步。
離開醫院之前還有幾項行政任務,真像鐵砧在敲打我疲憊的神經。
不能等到明天嗎? 不能。 一聲長嘆。地球自轉不停,太陽又要升起了。
短評:我迄今沒有為了除娛樂之外的事情熬過通宵,而即使是在娛樂,我也會不停的去看鐘,我會感受到在等待下一局游戲開始中途的時間的漫長。
而遠非我在全力以赴備考期末時,25min末了我還扎在題里,5min結束我還喘著粗氣的那種專注和投入。
愿終有件事可讓你全力以赴。
那天晚上我開車回家,此前我還語氣輕柔地向一個媽媽解釋說,她剛出生的孩子天生沒有腦部,不久就會死亡。我打開了車上的收音機,NPR 38正在報道加州的持續干旱。突然間,淚水就順著臉頰滑落下來。
和病人一起共度這些時刻,當然是要付出感情代價的,但也有回報啊。我沒有哪一天哪一秒質疑過自己為什么選擇這份工作,或者問自己到底值不值得。
那是一種召喚,保衛生命的召喚,不僅僅是保衛生命,也是保衛別人的個性,甚至說保衛靈魂也不為過。這種召喚的神圣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這也不是簡單的罪惡。不僅尸體解剖,醫學的一切,都是對神圣的冒犯。
醫生們以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方式入侵人體。他們看到的,都是人們最脆弱、最恐懼、最私密的時候。他們治愈病人,護送他們重新回到滾滾紅塵,自己卻轉身離開。
將尸體看作平常的物體和機器,恰恰是為了緩解人類最深的痛苦。同樣地,人類最深的痛苦,也僅僅是一種教學工具。解剖學教授大概是這種關系的最終端,然而他們仍然與尸體保持著割不斷的聯系。
你會覺得,與其說解剖實驗是對神明的冒犯,倒不如說這是歡樂時光中一件不那么愉快的事情。
這種意識令人產生挫敗感。很偶爾地,我們可能會反思,大家都在默默地向尸體道歉,并非出于罪惡感,而是出于我們沒有罪惡感。
短評:這段文字真的我只能說很妙,卻尚且賞析不來妙在何處。
可能恰恰是“很偶爾地,我們可能會反思,大家都在默默地向尸體道歉,并非出于罪惡感,而是出于我們沒有罪惡感。”這句所含的矛盾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