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前我開始跟讀《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到目前閱讀完了譯序、序言、第一章,總共17頁,難以置信的慢,但這種慢也是我刻意而為之的,說實話這十幾頁我讀了好幾遍,其中還是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我真的是很高興,一是刷新了我舊有的觀念讓我知道原來高手是這樣讀書的,二是書中的知識和永澄老師的講解都是讓人為之一振。
所以我將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持續的進行分享,這也將成為我如何閱讀的一個系列,歡迎交流討論~
五個收獲
1.寫東西要有結構,才能讓讀者思路清晰有繼續讀下去的欲望。《如何閱讀》這本書中的譯序結構是:故事-感受-行動,這讓人特別好奇譯者接下來要說什么,而且讀起來毫不費力。
說實話,說了那么多年的書,對于譯序我還從沒重視過,甚至有時會直接跳過,所以也更談不到去思考其中的框架和背景了,永澄老師的一句話一下子打醒了我,說出來就是為了讓你看的呀,不然寫出來干嘛呢。是啊,若不是作者或譯者想要告訴你一些什么干嘛會寫這些出來呢。
接著看到作者的序言也同樣是有框架的,如:序言目的-背景描述-原因分析-全書結構-致謝,翻了翻手邊的另一本書《躍遷》發現同樣是這樣理,想起一些記得起的書,序言的結構也都相差無己。那這是不是就是標準呢,為什么會用這種結構呢?我猜想是這個框架更易于普遍讀者的理解吧,你覺得呢?
2.要尊重知識源頭的創造者。其實這句話是陽志平老師提出的,在學習制作卡片時,其中有一個人名卡,就是對閱讀中出現過的人名,以及他的個人簡介做一個相應了解,其目的就是知道他是誰,為什么這么牛,有哪些作品,生平經歷等等,除此外,個人覺得這樣做也是方便將來寫作時的內容引用。
在永澄老師關于《如何閱讀》的腦圖中也有這一塊,對譯序作者郝明義進行了一個詳細的介紹,比如他出生于韓國,是出版人、作家、企業家,在臺灣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個人,其作品有《工作DNA》《一只牡羊的金剛經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越讀者》,其中《一只牡羊的金剛經筆記》讓永澄老師獲得得覺察頓悟能力,《如何閱讀》和《越讀者》構成了完整的閱讀體系,永澄老師對他的評價是雖然不認識他,但是他的每本書都對自己影響深遠。
當兩個很厲害的老師都在用行為說明這件事的重要性,還有什么理由去忽視呢,且這些創造者都值得被人記住、被人尊重。
3.對本書的謀篇布局有了清晰的了解。說實話《如何閱讀》的目次真的是讓人有些看不懂,或者說看起來很混亂。在永澄老師對序言的分析下,明確了本書的核心要點是分析閱讀,由于作者是為想要通過閱讀來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受眾是既定的,再以作者的思路去理解分析序次的結構一下就清晰明了了,分別是:分析閱讀的前提準備、分析閱讀的技術說明、分析閱讀的相關應用、分析閱讀的高階階段,再看序次這個結構真的是非常精準的。
4.閱讀的藝術是態度+技術的組合。態度即主動閱讀,這也是第一章內容的核心,技術則是各種閱讀技巧,比如標記、判斷圖書主旨、思維打通、模型化等等。
主動閱讀的基礎條件是:認知、思考、閱讀技巧。認知是知道主動和被動的區別,然后努力讓自己做到主動。而思考則是閱讀的關鍵部分,為什么有很多人感嘆道理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主要原因沒有去思考及應用驗證,僅僅是多了一些對別人所總結的大道理的體驗和感受而以。其次是擁有不同的閱讀技巧。
理解是一個和思考有關的過程,沒有思考也就無法增強理解力。理解的過程分為:體驗(眼耳鼻舌身意)、感受、思考(概念化、結構化)、應用驗證(演繹)。這里讓我聯想到了為什么天窗的陳雨老師會不斷的跟我們強調,知和行沒有中間地帶,做到才是真正的知道、理解到。理解的過程就是舉一反三、知行合一的過程。
如何主動閱讀呢?永澄老師給出了兩個方法,一是技術層面,帶著問題去閱讀,二是好奇心,有對知識的渴望和新鮮的環境好奇心。
5.非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型學習,即自學。這種閱讀方式是在沒有任何老師指導幫助下開始的學習,學習技巧: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象的空間、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整個就是思考的過程。
而真正的閱讀是提出問題,自己思考分析,給出答案并和書本驗證。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我們更要抱著積極的態度、使用書中的技巧來發現自己提升自己的方式,學會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
三個感受
1.震驚。原來真正的高手不僅知道書中的明線,即作者傳遞的思想,還讀懂了暗線,如作者的想法,謀篇布局背后的思考,聽完永澄老師對這17頁內容領讀,看到永澄老師的知識體系之強大,深深為之佩服。
2.羞愧。《如何閱讀》這本書是我前兩年就知道的,記得當時在朋友圈還掀起了一股熱讀潮,好多人都在分享腦圖和筆記,粗閱一二便自以為是的認為這不過又是一種方法論,而忽視了這本好書,不免有些懊惱,也同時為自己不經驗證的胡亂下定義感到羞恥。
3.慶幸。不僅慶幸撿起了這本書,更慶幸的是有永澄老師的領讀,如若不然,以我目前的理解力讀這本書基本上都不讀懂吧,畢竟光看目次就覺得一團糟了,相信在永澄老師的指引下,我會收獲更多,在此必須得謝謝永澄老師,雖然他不知道。
兩個改變
1.多寫多分享。比起讀跟聽這也是更為主動的方式,而輸出的好處也無需多言。
2.慢慢地體會、玩味書中的字句。很多時候自以為是的知道了其實并沒有真正的理解到,或者說是只知道老師的觀點結論,而自己不加以驗證、思考,這種只是自以為自己知道。
下一步行動
當前是繼續跟讀《如何閱讀》這本書啦!前面有說過在學習后會持續的分享,構成我學習如何閱讀的一系列,敬請期待。
圣誕樹模型
最后再給大家分享一個圣誕樹模型,這是一種用于進行回顧總結的梳理框架,我這篇文章也就是運用的這一模型。
圣誕樹模型顧名思義就是像一棵圣誕樹,由下到上是“四三二一”結構:
四個收獲:所謂“收獲”就是指從中得到了什么?比如從課程中學到了什么知識,在培訓中學會什么技能,在演講中聽到什么故事,領導講話中學到什么邏輯。
三個感悟:所謂“感悟”,就是指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從課程本身有什么感受,從培訓中有什么感受,從活動組織上有什么感覺,從老師專業程度上想到了什么,從課堂氛圍上有何觸動等。
兩個改變:所謂“改變”是指什么東西和以前不一樣了?打破思維里的墻,突破不合理的信念,改變自己的習慣,更新自己的理念,提升自己的視野,認清真實的自我....
一個行動:所謂“行動”是問問自己接下來要做什么,是根據課程立即行動起來,還是對于燒腦的課程進行復習消化,或者課堂上聽不懂的地方查漏補缺,再或者和同學一起討論實踐,以及干脆立即按照老師要求寫作業。
雖然我寫了五個收獲,不過這也不影響,還是一棵圣誕樹啦啦啦,今天我的分享就到這里啦~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留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