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是一種媚俗
Alma,12/14/2016
?先講講媚俗,以前念本科的時候,看米蘭昆德拉的書就很入迷,他提到kitch(媚俗)時我就由此對周遭的一切很有感慨。
?因為我的生活里那么多的的人擠得頭破血流只為了求一個別人口中的好,他們追求一件事、某個東西,不是因為自身的志、趣所致,而是因為某某或者某些人說,這樣很好,顯得很牛、很優秀。
?這無異于就是一種媚俗。這樣的事不勝枚舉,每天都在我的身邊發生,小到具體:小到大學一年級的新生,因為聽從一些過來人的言論說“評優加分”、“認識更多人”等言辭而去加了很多學生組織;小到我身邊每天都有人,給我說,“想說好英語,能不能給我分享一些練口語的秘訣?”;小到周圍好多同學,去學跳舞唱歌樂器繪畫做咖啡,因為這樣看上去你的生活才能顯得更有品質。
?而大,大到觀念,大到一種集體無意識:“年輕人就是應該奮斗”、“大城市就是比小地方好”、“女為悅己者容,還要為悅己者禮、樂、射、御、書、數”。
?這樣做的大多數人,無非是為了變得更優秀----“優秀”在這里,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一種媚俗。
?男女都為悅己者容或“想變優秀”,無非暴露了人類很多集體無意識的行為下的求偶本能。尤其很多女性生活在male gaze下,也許你悅己的行為,都被解讀成“悅男人”。那到底變得優秀是在為自己還是為別人呢?
?今天寫這篇文章源于以前一個同學跟我聊天,極高頻率用到“xx還是蠻優秀的,就是不自信/.....等等”,這不得不讓我思考:優秀是什么?難道不優秀就是一種錯嗎?
?在我的觀點里,優秀從來不是絕對的,它是相對的;它不是人生來就有的,通常是通過人主觀努力通過創造性活動在大眾的價值層面達到的一種評價,而這種所謂的狀態(被評價)其實在不同人的價值體系里有不同的標準,一個優秀的人在不同人的眼里也有不同的解判斷和讀。
?然而“優秀”的謬用、濫用,讓我對這個詞望而生畏!畢竟這樣的一個社會,你以為物質條件極大改善了,它似乎應該向著一個更“優秀”的社會邁進了.......可是,它卻依然,是我們的前輩口里說的那個“吃人”的社會!它甚至更麻木不仁了,不再是用酷刑鞭笞你,而是用一條又一條美好的說教將你層層束縛,在意識層面講你整個忍侵吞、占據,直至你成為一個只會對不同觀點點頭稱“是”的應聲蟲。
?“優秀”被拿來綁架人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我當然有看到善于思考且日漸成熟的人跳出這個怪圈,也有很多人很幸運成長在沒有這種綁架的環境里,可是我仍看看到比我年輕、甚至年長的人被優秀綁架了,他們活了很久都在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生活里的平淡被他們誤讀為自己的平庸,忙不迭地想要和這樣對生活劃清界限……因為這樣,他們顯得一點都不優秀!
?當然,我理解每一個人在世上的追求大不相同,“哲學家對真理的追求”也許并不比“一個畢業大學生對一份體面的工作或者美好結合的追求來得高貴”。因為我們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但是最可怕的是,有那么一兩個心懷不軌的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散播一種“人人都要優秀,平凡是一種罪過”的觀點,讓那種沒有穩定價值觀念和體系的人被牽著鼻子走!那一個被這樣的人充滿的社會,可以想象,只能被焦慮、急于求成、金錢至上、反智主義所充滿。
?那拋開優秀本身來說,媚俗又是涉及到大眾與小眾心理學得問題,很多時候對“雅”的追求也在無形之中成了一種“媚俗”。今天,我感到很可悲,因為我發現我們對優秀的追求讓優秀本身變了味,我們都在拼勁全力地裝出一種毫不費勁的輕松感,將自己在朋友圈全副武裝,因為不“優秀”是不能獲得一個人的點贊的,即便那個人永遠在你通訊里屬于那種沉默的“僵尸戶”。
?常和朋友聊天,抱怨這世界少了好多有趣的靈魂----對一件事物得迷戀、執著或者全情投入顯得那么稀有,大家都只關心自己手上在做的東西是不是能夠變成人民幣,這真是一種可笑的分心。你如果要問我什么是最寶貴的?不是她手里提的六位數的鉑金包,也不是他來載你放學回家來的車子,而是人的智慧,一個有趣的靈魂(盡管今天,“有趣的靈魂”如前些年的“文藝青年”一樣,是一個被多數人咀嚼到發出酸腐臭味的詞匯)。如果你的心智只能被俗世的一切所占據,沒有留一點空間給自己,那我替你感到可惜。你最最該珍惜的就是自己的精力、自己得時間。也許你會覺得越長大時間過的越快,那是因為你的心已經很多瘡口了,你費力去堵,也許不見得有成效。而你獨處、思考的時間才能讓那些瘡口愈合。
?眾人都想遇到或成為一個有趣的靈魂,可是有幾個真正能做到呢?比如有人也會覺得我的看法很老套、很無聊,就連我自己都覺得離那個有趣的靈魂相去甚遠......以前我老是信奉人要與自身達成和解,可是今天我又有了不同的觀點:“如果你的物質與精神不對等、你的知識與閱歷不同步,那么也許這種靈魂和肉體撕裂的痛苦,能夠為你帶來更多真切的疼痛的體驗與收獲,用這個理來看,也許正是因為個體內部和外部很多東西相互矛盾、充滿沖突、互成悖論,才能讓思考多激情結出更多的果實!
?直到有一天,你是一個真正大寫的“人”了,不再盲目地想要變得優秀,不再媚小眾顯示自己的品味;不再是一個沒有獨立思考只會哇哇大叫的復讀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