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是如何影響青少年大腦結構的
經常被欺負的影響不僅僅是心理上的。現在的研究表明,經常受到傷害的青少年的大腦可能存在生理結構上的差異,這可能增加他們患精神疾病的幾率。這是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的結論。這項研究由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艾琳?伯克?昆蘭(Erin Burke Quinlan)領導,首次表明青春期長期遭受同齡人傷害會通過大腦結構變化影響心理健康。
伯克·昆蘭和她的同事分析了來自英國、愛爾蘭、法國和德國的682名參與者的數據、問卷和腦部掃描結果。這些參與者是IMAGEN長期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評估青少年的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作為該項目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對14歲和19歲的參與者進行了高分辨率的腦部掃描。
在14歲、16歲和19歲時,這些參與者還必須完成關于他們是否被欺負以及受欺負程度的調查問卷。總的來說,調查結果顯示,在682名年輕人中,有36人長期遭受欺凌。研究人員將這些參與者的數據與其他受欺負程度較輕的參與者進行了比較。研究還考慮了19歲時大腦體積的變化以及抑郁、焦慮和多動癥的程度。
隨后的研究結果證實并擴展了同齡人受害與心理健康問題之間的聯系。但是新的發現是,欺凌行為與大腦中被稱為尾狀核和殼核的部分體積的減少有關。研究發現,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同齡人的高受害程度與19歲時普遍焦慮水平較高之間的關系。
伯克·昆蘭解釋說:“盡管傳統上認為與焦慮無關,但殼核和尾核結構變化對焦慮發展的重要性很可能在于它們對獎勵敏感性、動機、條件作用、注意力和情緒處理等相關行為的貢獻。”
她表示,令人擔憂的是,多達30%的年輕人可能會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受到同齡人的傷害,其中一些人幾乎每天都要忍受這種待遇。伯克·昆蘭強調,青春期不僅是一個新的經歷和壓力的時期,也是大腦全面發展的時期。因此,她建議,在欺凌成為可能導致年輕人大腦變化和心理健康問題發展的嚴重問題之前,應該盡一切努力限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