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進步,所以趁著暑假多讀幾本!柴靜《看見》。
我建議有空去讀讀這本書,不批判、不贊美、不摻雜個人情緒,可以不去接受,但請不要拒絕。
《看見》是柴靜十年成長的個人告白,中國社會變遷的備忘。央視知性美女主持柴靜首度出書,講述十年央視生涯。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柴靜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柴靜說:“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看見》告訴你柴靜何以成為柴靜,她經歷過什么,思考著什么,又記下了什么。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
很久沒有這樣看一本書看得認真且很有感觸了。看見,看見我們所不知道的真相。書中的很多大事件我都聽過,非典,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踩貓事件,藥家鑫案.......但這些對于我來說更多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新聞名詞而已,以前并不了解每一個事件背后的故事。
現在看完這本書,我這才看見了許多以前我所不知道的人和事。 看著她的文字,會發自內心地為一些人悲傷,嘆息,為一些事感到不平,憤怒和心痛。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當中,柴靜也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成長。
活著就是不斷實踐,不斷推翻,不斷創造,不管結果。用最真實的聲音反映出真正實際的問題。最起碼要對得起觀眾的那份期待。
家庭是人類生活最親密的部分,一旦變得面目可憎,不再和諧的時候,內部矛盾隨時都可能被激化,然而所有的爆發,都是前期積累的情緒宣泄。
文中的安華在被打了二十年,隱忍了二十年。已經習慣到,不是害怕被打,而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挨打,一言不合,即可拔刀相向。連砍27刀,以一個正常人的思維怎么能想到一個手無寸鐵的女人對著丈人狂砍27刀,是憤怒,是絕望,是宣泄。大腦空白的瞬間,不會知道自己在失控的時間里能做出什么事情。
“你要成為一個寫作者,就要跟各種各樣的人保持接觸,這樣才可以去研究和了解他們的一切特點,而且不要向他們尋求同情和共鳴,這樣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你必須投入廣大的世界里,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他。”
讓我最震驚的是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小學的時候還跟著電視上的他學習英語,羨慕他可以說流利的英語,能記住那么多的單詞。長大后聽同學說當時他們學校有一段時間讓學生學習李陽的方法去學習英語,再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電視上再也沒有看到過他,幾乎已經忘記了這個人,直到看過這本書。李陽對妻子Kim使用家暴,揪著頭發往墻上撞擊。李陽的解釋是工作壓力,和心情郁悶的宣泄。殊不知對對方造成何種傷害,從小的家庭教育的偏激,和小時候成長的自卑感,價值觀的偏頗,演變成現在的自負,自憐。
全世界都存在難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沒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諾給人幸福,但應該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極端的不幸。及時的心里疏導,健全的體制,完善法律條文等,這都是國家和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于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并讓別人看到,那就等于說誰都可以這樣做。”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讓中國響徹世界。多項體育項目打破世界紀錄,田徑、游泳、舉重等。北京奧運是33歲的體操運動員丘索維金娜第五次參加奧運會,之所以還在堅持,就是希望獎金能給兒子阿廖沙治病,也為此加入了德國籍。有些人的不理解,說是忘本。可是,現實的無奈使她還在堅持,如果我們也承受了她那樣的痛苦,也許就能理解她的苦,沒有真正的經歷過,無法說感同身受,所有的評說都是蒼白無力。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為了家庭的那份責任,就能堅持。都是一份滿滿的感動。
課堂上老師把“愛屋及烏”讀成“愛屋及鳥”,我愣乎乎站起來當眾指出。老師臉色一沉,說話難聽一點,此后我就不再去他辦公室。朋友間有話不當心,刺到痛處,就不再交往。十幾歲出門讀大學,不習慣集體生活,與同寢室的女生都疏遠,天天插著耳機聽收音機——如果當時有這說法,大概也可按“收音機癮”收治我。
看到這段話莫名覺得好像現在的自己,永遠孤零零的,不懂得與人相處和交往。想了很久,身邊的朋友就那么幾個,不跟我聯系的我也沒有聯系過她們,好多朋友就這樣散了~一直不斷在學習與人相處。
生活都不是我們看到的那么光鮮,保持本心,保持這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不忘初心,知行合一,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社會定有陰暗面,我們要摒棄污濁之氣,取其精華,在自我的歷練中學會淡定與從容。
作為一名記者,要出入各種不同的場合,接觸各種不同的人,工作時既要客觀冷靜不能帶入個人的感情色彩,又要時刻記得自己是一個人,之后才能為觀眾更好更真實地傳遞信息。
因為這本書,喜歡上了柴靜這個人。
能做到“看見”的確不易!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就來和我一起分享讀書的故事!不要因為我們走的太遠,而忘了我們為什么會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