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字少伯,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48年,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中國商人的鼻祖,也是中國最早的慈善家。他三次經商三次皆成為巨富,又三次散去家財遍濟窮人。被后人尊稱為“商圣”。
范蠡出身貧寒,天資聰慧,胸藏雄韜大略,當時一般人并不了解他?!对浇^書》這樣描述他“一癡一醒,時人盡以為狂,然獨有圣賢之明,人莫可與語?!薄氨话l佯狂不與于世”?!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中說他“佯狂倜儻負俗”。但當時的縣令文種卻對范蠡非常認可,也同樣有遠大抱負,親自登門請范蠡出山。兩人“抵掌而談”、“終日而語”、“疾陳霸王之道”、“志合意同,胡越相從”。由此可知,文種是范蠡的“伯樂”。
范蠡在輔佐越王時也不是一帆風順,先是大敗吳王闔閭,后是越王勾踐不聽范蠡勸諫,遭遇會稽山慘敗。之后范隨勾踐進入吳國為奴,暗中配合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以圖日后東山再起。成功滅亡吳國后,范蠡非常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深知越王勾踐“長頸鳥啄”,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安樂,激流勇退之前,力勸文種也一起退出官場,文種不聽,結果被越王賜劍自盡。
范蠡離開官場后,帶著家眷遍游山水名勝,后來在齊國結廬而居,墾荒耕作,兼營商業,不幾年就至家財萬貫。范蠡仗義疏財,遍濟鄉梓。后為齊王常識,官拜相國,三年后再次辭官,散盡家財。一身布衣的范蠡舉家遷至陶(傳為今山東肥城陶山,又有說山東定陶),戮力耕種,經商有道,幾年后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被當地民眾尊為財神,成為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
范蠡在經商時總結出“薄利多銷、不敢居貴,貴賤復反、賤買貴賣,完物上種、質高貨真,預測行情、窺其先機,旱則資舟、水則資車,加速周轉、行如流水”的經商思想,以及“經商十八則”等,時至今日,仍然是商界視如珍寶的圣典。
后世對范蠡的評價也是頗高的。司馬遷:“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顯得乎?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李斯:“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碧貏e是范蠡誠信經商、仗義疏財的做法,永遠是商界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