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元認知是什么東西了,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
情緒失控時的剎車器
生活中,總是會有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壞”事情突然出現在我們說的面前,讓我們措手不及。比如我們在超市結帳的時候有人插隊,如果按照我們最原始的沖動來講,可能會揮著拳頭沖上去跟插隊的人干一架(猩猩通常會這樣去做),然而,當我們再轉念一想,就不會采取這樣一種行為了。因為我們只是去超市買點東西,并不希望再 把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花到醫院去。所以,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表現出不滿,最多是強烈抗議,而不會選擇動手打架。這里面,最終導致我們沒有選擇跟猩猩相同行為的關鍵因素就是元認知。元認知是可以在我們糟糕情緒產生的時候,提供一個跳出情緒,冷靜思考的機會。
心理理論
我們提到的“心智能力”其實說的是我們的大腦還有和別人之間的聯系。有一個詞匯叫做“閱讀人心”,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而且每天都在使用這種能力。比如,當我們發現自己的伙伴緊鎖眉頭、一臉不悅,那基本上可以肯定他現在的心情糟糕透了。至于到底是因為跟領導鬧別扭了,還是跟老婆吵架了,就不得而知了。不過,至少,我不會在這個時候選擇跟他開玩笑,因為很有可能他會把不知在哪里生的氣全部撒在我的身上。所以,只要是有人相處的地方,人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讀心術”,而心理學家更習慣把這種能夠想象隱藏在他人之前行為背后的動機和感受,并對他們當前或者未來的行為作出預測的能力稱為心理理論。
意向性
而心理理論進一步發展,就是意向性了。這個非常有趣,因為意向性是分階的。一階意向性非常容易,就是我們感知自己的能力。我們是愉快還是傷心、興奮還是郁悶,這個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不困難,就連貓貓狗狗都能感知它們自己是處在一種什么樣的狀態;二階意向性是指能夠感知他人心智狀態。也就是上面我們說到的,通過觀察,我能夠得知我的老板今天心情如何,是不是適合跟ta提出加薪的要求;三階意向性就厲害了,個體能夠推斷一個人如何思考另一個人的想法。翻譯過來就是,我在跟A聊天的時候,發現在談論到B的時候,A的情緒總會有一些波動,雖然ta很克制,但是還是表現出一絲不悅。那么我就有理由相信A對于B的評價并不會太高,或者B曾經讓A感到了不爽(哎呀媽呀,怎么感覺有點怕怕的);通常到這里,是容易理解的,我們在生活中也是容易碰到并且自己會有意無意地使用的,但是來到四階呢:個體能夠推斷一個人怎樣揣測另一個如何思考第三方的想法。等一下,讓我捋順一下,就是在剛才的那個場景之下,自己再做一次跳出。先把A對于B的感知打一個包,稱作(AB),然后作為個體的我,這次感知和揣測的是C如何看待(AB)。應該對了,好繞啊,復雜程度有點像從一維空間向多維空間推演。五階意向性甚至更高階的我是沒有能力描述的很清楚了,只能在腦子里畫一個不斷迭代的圖來展示。其實,動物最多就能到二階,也就是當我養的喵星人發現我的氣色不對的時候可能會相對乖一點,但是它絕對無法推斷我是如何思考隔壁小A生氣的原因的。
心聲作用
正如本文開篇所述,當我們在情緒失控的時候,是可以將元認知調出來了,進而選擇一個最優的行為方式。生活中,我們總會有這樣的境遇:一邊是美食,另一邊是健康體魄、苗條身材,需要在二者之間選擇。這個時候,也是我們需要調用元認知的時候。也就是說,在我們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是有一個很強烈的,叫做“心聲”的東西指引著我們做出選擇。而“心聲”實際上就是元認知的一種外在表達。并不是一直跟著心聲就對了,因為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很多與生俱來的本能(在我看來就是印在基因里面的東西)與現在我們大腦所創造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美食之所以吸引我們是因為曾經的祖先總是吃不飽,所以看到甜美的食物一次性吃飽是相當利于生存的。不過現在我們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了,如果我們看到甜品還不管不顧地大快朵頤,那么我們身體的很多器官就會發出嚴正的抗議,甚至在抗議無效之后選擇罷工。我們需要通過主動調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來不斷修正所謂的“心聲”,讓它變成一個冷靜客觀的正直大臣,而不是頭腦簡單的諂媚小人。
自律型人格
元認知的第一份大禮——通過元認知的有效利用(心理化增強了其效果),我們具有了越來越自律的人格。每個人可能都會給“自律”下一個定義,而上一篇文章說道的無意識區,這里借用一下這個概念,就是我們最終能夠通過對無意識區的影響,進而朝著我們想要的生活方向改變,就叫做自律。也就是說,自律形成的過程中需要元認知的不斷作用,但是一旦形成之后,幾乎不會再需要元認知的參與了。而自律的人生仿佛開掛一般,創造力、知識運用能力、適應能力、任務表現力都會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帶給自律的人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
怎么樣,一起培養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