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片子對我的沖擊非常大,就像李誕所說,好的作品可以改變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只是感覺如鯁在喉,必須表達來釋放。
老規(guī)矩,先上正片:video - 《放生背后》-騰訊視頻
簡介:
- 《放生背后》講述了一些人熱衷的“放生”活動,以及與周圍人物的矛盾
- 25分鐘
- 本片是紀錄片《瘋狂的消費時代》的第二集,這一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了一些并不主流的消費行為。
1. 他們在做什么?
放生的新聞大家或許有耳聞,就是用真金白銀去市場上購買陷入“困境”的動物們,然后把它們放歸自然。
他們認為在做好事,做善良的事。
不知是理性還是無奈;
理性是因為與購買相比,他們原本有足夠多的理由呼吁大家直接放生的;
說無奈是因為可能呼吁沒有任何實質(zhì)性的效果,大家沖著(自己價值觀里)高尚的目標,但執(zhí)行起來非常務實。
放生的規(guī)模與放生者的經(jīng)濟實力息息相關,理解為努力地創(chuàng)造出熵減來實現(xiàn)另外一個世界的熵增,與你的道德是否高尚完全沒有關系。
放佛人們更容易理解有錢人做這件事,如果是一些并不富有的人,他們把辛辛苦苦賺的一點錢,投身到這個事情中來,我們還能否心平氣和地看待這件事?
在這個直播的時代,有些打工仔把微薄收入的90%給主播刷禮物,那一聲“謝謝哥哥的游艇”成了他生活的原動力;這些人與那些入不敷出的放生者有多大的區(qū)別?
2. 他們想要什么?
最直觀的角度
他們希望這個世界變好
對所有人來說,這個世界都有問題,都不夠美好。人們想改變這個世界,讓它變好一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些人創(chuàng)業(yè),有些人念經(jīng),有些人放生。有些人也靠喝酒短暫地改變自己的世界。
我突然意識到思考他們的動機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你可以說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但自己認為的美好是真正的美好嗎?
你可以說只是為了感動自己,這也有可能,但誰不需要感動自己呢?
你可以說只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尋求內(nèi)心的安寧,我們都在尋求內(nèi)心的安寧,就連我寫這篇文章也是出于這個目的。
在別人的眼里,行為大于一切,動機反而不重要了。
3. 這個世界如何看待這件事?
先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看一下:
可能放生者并不關心他們的行為給這些生物帶來怎樣的命運轉(zhuǎn)變,站在經(jīng)濟學的角度去思考,會看到并不理想的結(jié)果:
如果放生者的隊伍不斷加大,需要被放生的動物們就會更多,其實是刺激的市場的需求,這樣就有更多的人更有動力以更高的效率抓更多的生物,為放生者的愛心舉動提供充足的空間,如此一來,放生者的愛心舉動換來了捕撈者的日益豐滿的錢袋和動物們的生活:像演員一樣,不停地被抓和被放,以搞不清楚的姿態(tài)結(jié)束自己循環(huán)的一生。
在同一個時空里,有這樣幾個矛盾點:
放生者與捕撈者的矛盾。
這是最明顯的矛盾點,在下面的片段中展示得淋漓盡致:
video - 放生者與捕撈者的矛盾-
放生者與旁觀者的矛盾。
video - 放生者與旁觀者
旁觀者大多數(shù)是冷漠的,也有一些放生者意識到這個問題,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不愿意述諸于任何媒體,他可能意識到了這件事好像并不那么單純,我非常佩服這位放生者。
這是我的事情,我沒有什么道德優(yōu)越感,甚至只是我的愛好,我沒有什么好宣傳的。
其實,旁觀者報以善意去理解這件事的可能并不多,首先,大眾對于財富擁有者的態(tài)度從來都不友好,更何況如此高調(diào)的行為,在他們的世界觀中,這完全就是一種揮霍,被財富憋出來的病。像我這樣的旁觀者也不會特別善意,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可能與人直覺上的情感并不一致。而這種做法是否應該像執(zhí)行者想的那樣正確也備受質(zhì)疑。
不同價值觀的人出現(xiàn)在同一個世界里,就已經(jīng)在挑戰(zhàn)對方的價值觀了。
這種矛盾的無法隱藏的。 -
放生者與經(jīng)營者的矛盾。
video - 放生者與經(jīng)營者
這個是片子里最荒誕的地方,這也是讓我非常難受的地方,因為客觀上放生者存在這樣的動機來促成雙方(放生者與經(jīng)營者)的交易。:
像我這種內(nèi)心陰暗的人,總能想到并不陽光的可能性:
如果這個世界上,人們開始不屠殺這些動物了,也許放生者會感覺無比的自由和美好;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放生者的生活平衡被打破了,那件讓他們內(nèi)心安寧的事情消失了,開始無比焦慮,直到付費讓商人再次把世界變得不美好,從而為他們施展“同情心”提供了舞臺,終于世界又回歸平靜了。
倘若沒有這些商人來抓這些魚,制造出一個看起來“凄慘”的世界來讓放生者“拯救”,那么放生者的生活將無比平淡,也無法獲得內(nèi)心的安寧。也許他們并不需要動物們獲得新生,他們需要一個慘淡的世界來讓他們貢獻愛心,以此來獲得內(nèi)心的安寧。
經(jīng)營者(商人)提供的是一種服務,這種服務穩(wěn)定地釋放著放生者的焦慮,商人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減輕另一幫人的心理壓力。到底誰在做慈善?
可能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需求,但不會公開承認:
我不在乎世界變得有多好,
我只希望我自己永遠被這個世界需要。
最終,可能我沒有辦法下一個結(jié)論,因為我看到了一個行為的復雜性:
- 事實上,放生者購買了一種體驗,這也呼應了紀錄片《瘋狂的消費時代》這個主題。
- 這也是善良,也是一種程序正義。
張小龍說,善良比聰明重要。
我想,一個人在未知的狀態(tài)下,按照自己認為善良的方式去做事,也是一種程序正義吧。
人最難滿足的,是精神上的追求。
價值觀的沖突,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沖突。
也許,連放生者本人也描述不清楚那種感覺,只是像老張一樣,一直在做一件事情,而這件事,讓他找到了內(nèi)心的安寧。。。
我不會放生,但我熱愛這個允許別人放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