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今日關注:20171205第277天
? ? ? ? ? ? ? ? ? 復原力
一、概念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艱辛時刻:失業、減薪、無力償還房貸……面對困難,有人一蹶不振、陷入抑郁或永遠無法重拾信心。但也有人重振旗鼓,比如因失業的契機而發現事業的第二春。其實,是復原力(resilience)幫他們度過了難關。
復原力(Resiliency)是指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過程,也就是對困難經歷的反彈能力。
它的基本特征有三點:
(1)接受并戰勝現實的能力;
(2)在危機時刻尋找生活的真諦的能力;
(3)隨機應變想出解決辦法的能力。
二、復原力雙因素
研究表明,復原力主要包括兩個主要因素:內在保護因子和外在保護因子。
內在保護因子是指個體自身所具備的某些特質,能調節或緩和危機所帶來的影響,比如,人格因素如穩定性和內外傾向等,積極性傾向,積極問題解決,生活樂觀,尋求新奇性,信任他人等等。
外在保護因子是指個體所處的環境具有能夠促進個體成功調適,并改善危機所帶來的影響的因子。對于學生而言,外在環境包含三個系統:家庭、學校與社區。具體來講,家庭環境中的保護因子包括溫暖的親子關系,有感情且不會嚴苛批評,支持性,家庭凝結力等。與家庭保護因子相比,學校和社區也是復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的保護因子有老師的支持,成功或快樂的積極經驗,與老師同學的良好關系等。
三、復原力的獲得
在經濟蕭條時期,復原力的重要性更是超過以往。幸運的是,復原力可以后天習得。
1、直面現實
一種常見觀點是,復原力來自樂觀的天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樂觀不能蒙蔽對現實的正確認知。不要逃避現實,你要以清醒、腳踏實地的態度面對目前的艱難處境;防患于未然,在困境來臨前就訓練自己做好準備。研究發現,面對困境,客觀的認知最為重要。
對商界的研究中,發現那些一流公司的高管們也一致表達這樣的觀點:復原力強的人對攸關存亡的現實有著格外清醒的認識。這并不是說樂觀主義無足輕重,例如讓垂頭喪氣的銷售隊伍重新喚起精神,給大家制造一些期待,樂觀主義就十分有效。但對于更大的挑戰而言,對現實持有冷靜、近乎于悲觀的態度,更為重要。
2、尋找意義
當困難來襲,不要將自己視為受害者而抱怨:“為什么是我?”相反,你應該從困苦中發現意義與啟示,讓自己和他人從中受益。尋找生活的意義,可以幫助我們在困頓的今日與美好的未來之間架起橋梁,這也會讓眼前的日子不再那么難過。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克托·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完美地闡明了這一觀點。作為一名奧斯威辛集中營幸存者,弗蘭克爾在那段苦難歲月中發明了富有影響力的 “意義療法”。
3、靈活變通
復原力是靈活變通的能力,即盡可能利用身邊一切資源應對困境的能力。當災難來襲,發揮你的創造力。你要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作用,將之用于其他人沒有想到的用途。例如,在奧斯威辛集中營里,復原力強的人一發現繩子或電線就會裝到自己口袋里。這些繩子或電線說不定什么時候能派上用場,比如用來修補鞋子——在寒冬里,這可能關系到一個人的生死。
四、小結
復原力是一種本能反應,一種正視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它深深地存在于我們的大腦和精神中。復原力強的人能頑強面對現實,在困難中看到生活的意義,而不是絕望地哭喊;他們還能在其他人無法做到時,利用已有條件化解困難。這就是復原力的本質,也是我們永遠探究不盡的話題。
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