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4

在愛的天平上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近在追北京衛視的電視劇《我的老爸是奇葩》。劇中的常寶童是一所高中的語文教師,同時還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作為一個教師,常老師無疑是原則性強,堅守"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之楷模。他愿意苦口婆心得給調皮學生做思想轉化教育,他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為潛能生無償補課,他不為個人私利隨波逐流違背教育規范和教育原則……在業務上,他也精益求精,腳踏實地……單純從學校教育教學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優秀的老師,但是作為一個父親,他又給我很多另外的思考。

我也是一位基層的教師,同時我也是一個孩子的媽媽,所以該怎樣在教別人的孩子和教自己的孩子方面取得最佳的平衡點,我也很迷惑。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部電視劇里常老師的設置給我很多思考,這些思考也是源于我將之與自己的生活對比而成。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教師能教好自己的學生,但是自己的子女出色的不多。文章分析認為教師習慣以聽話乖巧作為衡量學生德養的一條重要尺規,把不聽話,言行不合常規的孩子視為后進生,長期的職業習慣使大多數教師在心理上形成一種定勢,總擔心自己的孩子會成為差生,所以,教師對自己的子女也像對學生一樣,格外嚴謹,要求孩子中規中矩,長此以往,最終導致孩子缺乏個人獨立思考的空間,難以獲得創造型個性的發展。另外,老師在學校習慣做思想教育,嘮叨慣了,面對自己的孩子也總會用嘮叨說教來樹立自己的威信,也導致孩子產生抵觸心理和叛逆心理。將這篇文章分析的結果和電視劇里的劇情進行比對,再反省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我認為現實生活中的情況與之非常相似。

不管是教育工作者,還是父母,雙肩挑著愛和責任,但是這愛與責任的輸出也應該有度。為人父母者,愛輸出過多會成為溺愛,那就是害。而且我們往往會打著愛的幌子,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標榜“為你好”為孩子鋪好未來的路,而不顧他們能不能承受,會不會喜歡,就像電視劇里的常老師,逼迫兒子參加三次高考卻忽略兒子游戲開發方面的天資,強迫女兒報考醫學院其實是為了讓她替自己彌補對父親的歉疚和遺憾……其實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兒子小學幾年一直跟自己在一起,我還是時時刻刻在焦慮,擔心他上課沒聽懂不知道問老師,擔心他和成績差的學生在一起玩分散了心思,擔心他這次考試會比上次考試差......我希望他成績好,表現好,不僅成為父母眼里的優秀,而且還是別人嘴里夸贊的對象,我這不是虛榮心在作祟嗎?

中國的父母大部分都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孩子是十月懷胎生下來的,是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他理所應當是我的,他毋庸置疑要聽我的,其實,我們的孩子是生命的個體,是獨立之所在,我們不過給了他生命,只是參與了他的成長,但是我們沒有權利主宰他們的生命,干預他們的成長。我們的責任是引導他進入這個世界,培養他與這個世界融為一體的思想和品質,我們的愛不能多,也不能少,無論他有沒有滿足我們的期望,他都是我們的孩子,所以,在愛的天平上,我們要把握適度的原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