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工具的好壞,不取決于它的理念有多么牛X,也不取決于它的操作有多么人性化,更不取決于他的界面有多么美觀。這些都是加分項,最主要的還是取決于,它是否高效的勝任你使用他的目的。
對我而言,OmniFocus2就是這樣一款高效的時間管理軟件。在用上她之前,我用過GTasks、奇妙清單、Doit.im等等。其中用得最長的是Doit.im,而且我還是年付費用戶,雖然付費,但用著還是有以下不便:
- 反客為主。我它是工具,來提高我的效率,不料成了我的督促者,每天被Dock應用數字標識強迫著。
- 還不夠靈活。事情有輕重緩急,它內置的今天待辦、明天待辦、下一步行動、將來/也許,不能勝任我的需求。主要是我的下一步行動很多內容,每天都去選今天待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每天重復選擇更痛苦。
- 軟件人性化方面是個大減分項。最不能忍的是以下幾點:
- 時間選擇,只能用時間選擇器,鼠標點點流效率真的很低,關鍵還不能復制;
- 已完成事項不能批量復制,想想匯總成周報的時候,一個個復制是多么苦逼的一件事;
- 軟件更新?沒見過mac版有更新。bug得不到有效解決,只能時不時重啟軟件解決。
痛定思痛,我覺得我要用時間管理工具的目的是:
- 能記錄我的所有需要做的事項;
- 能高效的安排我的待辦事項,不要讓我頻繁重復選擇;
- 能讓我專注的做我必須做的事情,選擇性的做我可以做的事情;
- 軟件操作簡單,容易管理。
直到我遇到OmniFocus2,我覺得我找到了我的理想選擇。下面我講講我的最佳實踐,來處理我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的待辦事項。
日常工作與生活
我的工作與生活,是從預測透視開始的。在這個透視里,我的工作是這樣展開的:
- 今天到期的任務,是計劃今天完成的,優先級最高;如果事項很多,用標注區分主次;Dock圖標提醒數字就是這個數量(小的多,沒強迫癥的壓力)。
- 已延期到今天的任務,是計劃今天開始的任務,有時間就做,沒時間直接推遲+1天或更多。
- 如果是工作時,我會選擇聚焦工作項目目錄,這樣工作不相關的項目就不顯示,如下圖《工作預測透視》。這樣能讓我專注的做工作相關的事情。
- 此透視中,很方便的查看近一周的事項,如果安排有變動,很方便的進行拖拽調整事項的推遲時間或截止時間。
這樣,每天上班就按部就班的去完成就可以了,不需要過多的思考哪些事今天做,因為之前都規劃好了。之前規劃考慮不周的,在這里稍做調整就可以了。
待辦事項收集
我的收集主要是兩種:統一收集與“靈感”收集。收集時,主要寫上標題與備注。
- 統一收集,一般是在每周、每天開始時,或是會議結束后,這個時候把自己想到的都放進收件箱里。此時,只去要做的事情,不要去管如何安排。(PS:專注、高效)
- “靈感”收集,是在做事過程中,突然有一個想法,這時,我是通過快捷鍵,快速收集,如下圖。對于特定的事項有截止日期與推遲日期的,立即填上。
待辦事項整理
我的整理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歸類,另一個是計劃。
- 歸類階段,主要是用時超過3分鐘的事項,進行劃分項目,與指定上下文。此階段不需要過多的思考,主要目的是清理收件箱。
- 計劃階段,是安排事項何時去完成。這個我一般在檢查時去做,或是準備重新計劃最近幾天日程時去做。此階段主要目的是計劃近一周的日程,與將很久的未來才會做的,推遲到1個月后。
檢查與項目計劃
檢查項目主要做的事情為:(PS:主動安排事項時,也可在項目透視中這樣做)
- 補充上下文,可以選擇,也可以輸入(支持模糊查詢);
- 計劃近期做的,設置推遲日期,可以直接點快捷按鈕(+2天為點兩下+1天),也可以直接輸入(支持簡寫日期,1代表本月1號,10/1代表今年10月1號);
- 事項在某某天之前必需完成的,進一步設置截止日期,防止自己錯過重要事項;
- 檢查完成后,標記項目為已檢查,這樣本項目檢查完成。
工作回顧
工作回顧,是我自定義的透視,方便我回顧每周工作內容,只顯示工作相關的內容。這里都支持批量復制,也很方便的寫工作周報等。
我的使用哲學
OmniFocus跟普通的GTD工具不太一樣,導致上手有一定的難度。但真學會此軟件的哲學,就很方便的按自己的習慣去使用她了。
上手第一要點,要理解收件箱、項目與上下文的概念,并找到自己的使用習慣。
- 收件箱,是想法收集的地方,在這里你只要把要做的事統統放進去。記住,是真正準備去做的事,而不是不確定要做的事,這樣才能更好的專注自己要做的事。
- 項目,在收件箱中的事項,當用時超過3分鐘(可以按自己的習慣調整)時,就需要放入已有的項目,或是將此事項轉換為項目或子項目(軟件中稱動作組),并細分具體的事項(當此事項用時很長,對我來講是超過1天工作量的,才轉為項目或子項目)。
- 上下文,可以理解為事項發生的場景,可以是具體的地點、人、物,也可以打電話之類的事。注意,一個事項只能有一個上下文。這不同于標簽,但我很喜歡,因為標簽太多,也增加管理成本,有些得不償失。
概念歸概念,怎么用還是要些自己的想法與行為習慣支撐的。我對他們的定義是:
- 收件箱:臨時放想法的地方,要么立即完成(3分鐘以內搞定的),要么轉入項目。
- 項目:3分鐘以上,或目前不具備完成條件的,都要歸為項目。
- 上下文:事項可以不指定上下文,上下文存在的意義是,將項目中具有一些共性的,需要一定條件的事項,劃分到上下文下。這樣在特定的上下文下,我就可以知道我當前可做哪些事了。
上手第二要點,用好推遲時間與截止時間
- 推遲時間,可以理解成開始時間,計劃到推遲時間后,才開始做某一件事。在到達時間之前,在幾個主要透視中,事項是不顯示的。
- 截止時間,是在這之前,必要完成的事項。
我的習慣是,多用推遲時間,慎用截止時間。理由為:
- 截止時間為今天或過去時間的,都會顯示在今天待辦里,并且體現在Dock上的應用圖標數字提醒,這樣事情一多,會很有壓力。
- 一天中指定過多的當天截止的事項的話,如果經常完不成再推遲,會潛移默化的打消自己的積極性。
- 兩者搭配,會帶來更多的優先級,更方便的自定義,從高到低分別為:截止+標注>截止>推遲今天+標注>推遲今天>未指定
- 推遲的一個很好的優點為:在預測透視中,只顯示當天預測的,如果過了當天,不再顯示在第二天的事項中,這樣不重要的事就會“消失”,直到自己下次檢查時再被發現。可能你說,這樣不是會導致忘事情嗎?對我來講,重要的事情,要么我會指定截止時間,讓它一直顯示;要么我也會記得他,會再把他找出來的;如果真忘了,說明這事是可以忘的。
上手第三要點,要忘記GTD,忘記科學方法,要知道: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軟件使用小技巧及加分項
1、 當某個透視有待處理事項時,是標簽頁縮進一點,而不是小紅點,對于我這邊輕微強迫癥用戶來講,很是喜歡。
2、 聚焦功能很實用,可以以項目為單位,或直接選擇項目組,進行聚集,這樣在所有的透視中,只顯示項目里的事項,讓自己聚集做當前項目中的事。
3、 編輯功能很人性化,很方便,體現在:
- 拖拽功能貫穿整個應用,操作很便捷。
- 批量編輯,選擇多條記錄,可以通過檢查器方便的批量編輯。
- 快捷輸入,體現在:
- 選擇類輸入框,基本都支持模糊搜索;
- 時間選擇器,既支持系統自帶選擇,及系統復制粘貼,又支持手工快捷輸入,還支持簡寫與常用日期格式,比如1代表本月1號,10/1代表今年10月1號,2018 1 2 代表2018年1月2號,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她都能識別;
- 日期間隔也支持手工輸入,比如可以直接輸入“1月”、“1周”。
4、 實用配置及進入方法(PS:很實用)
- 配置快速輸入快捷鍵:編好設置 -> 通用 -> 快速輸入快捷鍵。
- 在項目透視中顯示收件箱,方便拖拽整理收件箱:編好設置 -> 組織 -> 在“項目”透視中。
- 在預測透視中,顯示推遲的項:預測透視 -> 顯示選項 -> 勾選“顯示推遲的項”。
配合移動端
我主要用Mac版本,但Mac不會時時在身邊,這時可以通過安裝iphone版本,再配置一下同步。這樣在手機上也能正常查看與操作了。
小結
工具就是工具,用時間管理工具的目的,就是,Get Things Done。時間管理理論不管多么牛,不能成為我們跟風的理由。理念再好,我們能吸收多少就吸收多少,吸收不了也不能強迫自己,最主要的還是提高自己做事效率與質量。
我的最佳實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會隨著我使用的深入,隨著我的情況的改變,不斷的與時俱進。在這里,希望我的最佳實踐能對你有所啟發,希望能與你一起探討。
OmniFocus2用起來總體很順手,但在使用過程中,也會有些不便。此時,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規避方法,時刻記住,工具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比如:
- 預測視圖中,不顯示推遲至昨天或更早時間的事項,這點我不反對,但我希望能在點擊過去時,能顯示出來。方便我把昨天沒完成但很重要的事,再快速調整為今天完成。(PS:現在的解決方案:當天完不成的,需要進一步完成的,下班前將其推遲+1天即可;如果忘了,第二天從項目透視中找出來,再調整為推遲到今天)
- 在自定義透視中,不能進行時間篩選,比如我關心近一周或一月的工作完成情況,現在沒辦法做到的。此時,我是按項目分類,復制時注意看一下完成時間也可以避免。
注意事項:此軟件只支持macOS與IOS平臺,其他平臺無緣使用了。
溫馨提示:軟件很貴,要大幾百塊錢。希望有錢的人能支持一下這么用心開發的團隊,也絕對是物超所值。當然,真沒有預算的人,也是有辦法直接使用的,不管是mac還是iphone、ipad,哪怕iphone、ipad沒有越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