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設計演化經典 —— Things 3 上手指南

5月18日,懸了 3 年多的另一只靴子終于落地。Cultured Code 正式發布 Things 3,官方稱之為「the All-New Things」。自消息公布伊始,這兩個月的時間里我對于 Things 3 的態度可謂一波三折。

起初,作為一個自 2008 年 Things 初登 iOS 平臺便開始使用,盡管中途把一眾名聲在外的 GTD 工具試了個遍,但最后還是回到 Things 2 懷抱的老用戶,難免會對 3 在新功能上有頗多期許。待到4月中旬,Cultured Code 正式為 Things 3 發布預熱,沒拿到測試資格便找朋友要截圖過癮,又開始疑惑「除了 UI,完全沒有變化」?一個月后,發布當晚「僅僅為了新 UI」戳下了三版本 Things 3。現在看來,倒是這份平靜讓我得以細細審視 Things 3。

「There is nothing noble in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ellow man; true nobility is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ormer self」

可以說,Things 3 已不再是那個秉持傳統 GTD 理念的 Things。她以極具時代性的設計,超越自己演進經典,厘清了整個使用邏輯。這也是為什么我覺得有必要為 Things 3 寫一篇上手指南。

Things 3 或許不適合你

鑒于 Things 3 更多是對自己的一場革命,并沒有變成「其他應用」。在開始之前,有必要從另一個角度先下結論。數年來幾乎每篇談論到蘋果上 GTD 應用的文章都會提到 Things,又都往往如出一轍地讓它扮演「好看但初級」的角色。顯然高級與初級有優劣遞進。作為一個包含收集、組織、篩選、行動,全功能的 GTD 應用,更準確來說只是適合與不適合的分別。審視自己,如果你有下列需求,那么 Things 3 或許不適合。

  • 你更需要被動地提醒,而非主動去查看自己的待辦事項。
  • 你大多數的項目都包含著上百條待辦事項[1],極端依賴各種篩選功能來讓自己聚焦于當下究竟該做哪一步。
  • 你的大多數待辦事項與項目需要多人協作,同步跟進,而并不需要一套管理個人事務的 GTD 系統。

如上所述,這僅僅關于適合與不適合。倘若被誤導著去追求什么「一步到位」,而非真正先去思考自己的需求。那么到頭來一款最終目的是消除壓力的應用,反倒讓自己徒增麻煩,甚為諷刺。

Things 3 由設計驅動

一直以來,Things 都不是一款通過提供豐富的用戶自定義項,來滿足復雜需求的事務管理類應用。它更傾向于用默認且不能修改刪除的精巧元素來引導用戶,滿足其需求。為了減少壓力,這便要求 Things 剔除掉盡可能多不必要的元素,而這本身又與不斷增加的需求相矛盾。如何平衡這對矛盾,設計便成了重中之重亦是難點。

Things 從 0 到 2,脫胎于經典的 GTD 方法。隨著時代與需求的變遷,盡管力求保持其經典的設計,但不斷迭代已令它與傳統的 GTD 方法漸行漸遠。如今從 Things 3 回頭來看之前的 Things,這種補丁式的做法反而令整個使用邏輯與體驗越來越混亂與割裂。下面就讓我們先來淺嘗一番 Things 3 這道視覺大餐。

一、主要界面

打開 Things 3,整個界面猶如一張白紙般清爽。不論是 Mac 端還是 iOS 端,Things 3 拋棄了舊版本大量使用線條與矩形框分割內容的設計,改用字體大小與色差的變化來分割內容。近乎偏執的團隊,甚至用了一些小 tricks 將 iOS 狀態欄也著了灰色,從而一致化風格,令用戶的注意力聚焦于內容。

觀察側邊欄,團隊大刀闊斧地拋掉 GTD 方法里幾個經典元素。去掉了「Next」列表,改用「隨時」(Anytime)。將四個默認且不可修改的列表,統一成表述「時間」的詞。雖然官方稱只是將「Next」改名為「隨時」,兩者所含內容沒有差別。但事實上整個使用邏輯都因此得到統一,產生變化。

四個默認列表以下,Things 3 將「領域」(Area)[2]提權為默認顯示,且不可隱藏。所有「項目」(Project)也依用戶設置各自歸入所屬的「領域」中,去掉了單獨索引所有項目的「Projects」列表。這部分列表均由用戶按自身需要自由添加,Things 3 中新建「項目」與「領域」的動作也大幅簡化。關于側邊欄的變化,大家先想想有什么意義?

來到右側內容區域,點開一條待辦事項,表達依然清爽。整片的內容輸入區域,只在右下角擺了四個灰色圖標。如果你不去為這條待辦事項定義各種屬性,那新建待辦事項的效果真就與在一張白紙上寫下內容毫無二致。

甚至你還能直接隱藏整個側邊欄。也對,白紙上哪有什么側邊欄呢。同樣效果,你也可以直接點擊內容區域右上角圖標,彈出分窗來實現。這樣一來,不但能讓你專注手頭的待辦事項,多個分窗還能大大提高在不同列表間組織內容的效率,作為對鍵盤快捷鍵操作的一個補充。

與 Mac 端主要靠鍵盤快捷鍵不同,iOS 端顯然更強調觸控。Things 3 拿出了一套全新的方案:魔力添加與左劃多選,來提高操作與組織效率。依靠精致的交互動畫,點摁滑動的確更符合 iOS 的操作直覺,帶來輕松愉悅的體驗。

二、功能模塊
進入 Things 3 的各項模塊,除了統一風格的新設計,還有不少功能更新。有趣的是,所有這些新特性事實上都非原創,但恰到好處的設計令它們不論體量大小都融入 Things 3 中,好似獨此一家。

作為每日工作流的起點與重點,「今日」(Today)列表中加入「今晚」(This Evening),用最少的元素為用戶提供更多篩選,以區分白天(工作)與夜晚(私人)不同特性的待辦事項。

而在大體量方面,Things 3 重做「Schedule」更新為「計劃」(Upcoming),強調「開始日期」。「計劃」粗看像是一個「日視圖」的日歷界面。用起來后不難發現,它以「未來7日」作為基礎,其后瀑布流加入后續月份的待辦事項。雖然「計劃」中可以直接導入系統日歷中的日程內容,但僅支持瀏覽且與待辦事項間有顯著分割,可以體味到其與日歷的概念有本質不同。Things 3 依然不強調精確的時間設定,原生通過為每項待辦事項都加入一個精確到時間的提醒設置選項,解決了可能是幾年來最多需求量的一個 request。做加法的同時,還不忘多做減法保持簡潔。鑒于 Things 3 對「日期」屬性的大增強,原來特別為「到期日」待辦事項設計的「到期前幾天顯示在 Today 中」選項直接刪除,得通過設定「開始日期」在「計劃」列表中進行組織。iOS 端則取消了「Star Mode」,要實現多選加入「今日」列表需要利用右話多選與設定「開始日期」的組合操作。

而對于「項目」的更新,則是通過加入「進度圓環」(Progress Pies)、「小標題」(Headings)、勾選清單(checklists)的設定,一下子將項目層級拓展到四層,用簡潔優雅的設計方式,極大地提升了 Things 3 對復雜項目的適應度。

三、高光時刻
所謂由設計驅動,總少不了那些令人咋舌的細節。Things 3 中的小細節,就猶如一個個高光時刻,令人禁不住去不斷「回放」。

比如多選待辦事項后拖拽排序,整個合并、移動的動畫,以及對陰影及透明的處理,都相當流暢與細致。

或是在分窗模式下,拖拽改變窗口大小。當達到橫(縱)向最小尺寸時,繼續拖拽會令整個窗體移動,然后輔以一個回彈的動態效果。再次調整,光標樣式也會發生改變(原來雙向箭頭變成單向,因為已拖至最小)。

將所有這些為了提高交互效率,增強篩選,支持更復雜項目的新設計糅合在一起,便成了 Things 3 。下面就來聊聊 Things 3 全新的使用邏輯。

Things 3 使用邏輯

一、兩個維度
「時間」與「領域」是 Things 3 使用中最基本的兩個維度。新設計中兩者有了各自獨立的觸發方法:「時間」通過時間(when)選框來設定(Jump Start),「領域」通過移動(move)選框來置入。兩者不再互相混淆,when 與 move 兩個單詞很清晰的說明了他們的差異與作用。他們是對一條待辦事項最基礎的處理,你會發現只有至少調整兩者之一,待辦事項才會被移出收件箱;同時他們也是最基礎的篩選機制,會默認出現在側邊欄。

「時間」
Things 3 中與「時間」相關的四張列表,默認出現在側邊欄,完全不可修改。他們以「開始日期」為線索,組成了 Things 3 的行動邏輯。

  • 今天(Today)
    顧名思義,代表了「今天」要做的待辦事項。事實上他是一張聚焦(已經過特別篩選處理)的行動列表,Things 3 中更近一步為他細分出「今晚」,每一天用戶可以簡單地依照這張列表開始行動。他更強調「當天用戶要開始做什么」,而不是明確「限定每一件待辦事項應當做完的時間節點」。這一點,也可以從后面「隨時」列表的內容看出。
  • 計劃(Upcoming)
    作為新特性,他厘清了 Things 3 整個時間維度。通過時間選框(Jump Start),每一條待辦事項都可以被設定或自動確定一個明確的開始日期,然后顯示在「計劃」中。外加支持導入系統日歷中的所有日程,此列表可以用來組織與瀏覽,所有擁有明確開始日期的未來待辦事項。
  • 隨時(Anytime)
    與舊版本「下一步」(Next)不同,應了解這張列表不是強調「接下來要做的待辦事項」這樣一個「行動順序」。而同樣應從時間維度上理解,他篩選出了那些沒有明確開始日期,但接下來需要做的待辦事項。這樣一來,如開頭所說其實「今天」列表不是在強調一個確切的日期,所以「隨時」列表中會包含「今天」列表中的待辦事項,但不會包含「計劃」列表中的待辦事項。當默認「計劃」列表中的待辦事項還未到開始日期,自然在完成「今天」列表后應通過「隨時」列表來組織與瀏覽接下來需行動的事項。
  • 有時(Someday)
    與「隨時」列表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更強調一種「總有一天會做吧」的時間屬性。他是為了避免你遺忘那些未來可能會做但目前還沒什么頭緒的待辦事項。此列表中的待辦事項,勾選框會以虛線的形式存在。在其他篩選列表中,這些待辦事項也會被默認隱藏,不會干擾用戶的注意力。而隨著行動的推進,當你主動打開這張列表瀏覽,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組織其中的內容,以安排未來的事項。

領域
Things 3 中的「領域」列表,默認出現在側邊欄,但他們完全由用戶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手動生成。他們以「目的」為線索,區分歸納不同的待辦事項。通過完善的「領域」定義,用戶可以更有條理的知曉自己究竟在 Get 什么(目的)Done。

依范圍從小到大,行動可被歸入:待辦事項、項目、領域。你可以把他們理解為一個個容器,而且彼此可按層級嵌套,所有行動被有條理地置入其中。

  • 項目(Project)
    是指一個需要由多條待辦事項完成的稍大的具體目標。通過 Things 3 中的新特性,項目支持的復雜度得到極大提升。
  • 領域(Area)
    更像是一個龐大的「愿意為其努力很長一段時間」的遠期目標。依據用戶生活方式的不同,他可以很籠統也可以更具象。例如,當你處于兩點一線的生活時,可以簡單地將領域設置為「生活」與「工作」。而當一個新生命進入你的生活后,或許有必要再設置一項「育兒」。當然,伴隨當今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一些諸如「健身」、「美食」之類的興趣領域,可以讓你得到更好的平衡,令執行整個系統更富有動力。

相當有趣的一點是,當一條待辦事項即沒有明確的開始日期,也沒有具體的領域。通過不設定「時間」并將他移動到「沒有項目」,在 Things 3 中他會被表達為「隨時+沒有項目」,而你可以在「隨時」列表中找到他。由此可見,所有待辦事項,都依賴于這兩個維度。

二、一個動作
在兩個維度的基礎上,具體到內容列表里,Things 3 極其強調一個動作:手動排序。通過手動調整待辦事項的次序,來決定行動的主次與先后順序。

所以在交互上,Things 3 花了很大精力來改善 iOS 端的排序體驗,更不用說移動待辦事項時那些精致的動態效果。同時 Things 3 還用額外的設計來避免那些自動化調整,干擾用戶精心排序的內容。比如,當待辦事項被移出當前列表時,上部會出現通知條;因到達開始日期被自動移入「今天」列表的待辦事項,不僅有通知條還會在每條事項前作出顯著標示,方便用戶識別與進一步調整排序。

三、兩個篩選屬性
當經過兩個維度與一個動作后,還不足以應對待辦事項的復雜度時,可以通過對每一條待辦事項設置「標簽」與「到期日」這兩種篩選屬性,來進一步過濾。

標簽
Things 3 沒有按照 GTD 的經典概念來復雜化待辦事項的默認篩選屬性。而是通過一個完全由用戶自定義,自由度極大的「標簽」系統來實現所有的細分篩選,并為其賦予了可繼承、可嵌套等特性。

你可以為「領域」貼標簽,利用其可繼承的特性,讓其下所有待辦事項自帶相應標簽,從而在「時間」列表中方便篩選。或是制作出經典 GTD 方法中常見的情境標簽,來按地理位置、精力強弱、介質方法等途徑篩選待辦事項。甚至能用人名來做標簽,實現委托待辦事項的功能。

除了 Mac 版上進入每個列表后,可以直接在上方點選標簽篩選。Things 3 還通過在全平臺加入「快速搜索」功能,提高用戶標簽篩選的效率。

到期日
當某條待辦事項有明確的截止日期(deadline),才有必要為它設置到期日。請思考下它與「開始日期」(start date)與「提醒」(reminder)的區別。但似乎 Things 3 中去掉了以「到期日」篩選的入口。目前看來,通過設定「開始日期」,來控制到期日事項在「今日」列表中出現的時間;再用提醒來精確推送到用戶,以便確保用戶注意到待辦事項的截止日期。

理解 Things 3 的使用邏輯后,每一天每一次的操作與行動就會有的放矢。

最后,用 Things 3 開始典型的一天

每天開始工作之前,打開「今天」列表,看看需要做些什么。事務冗雜輕重緩急用標簽篩選。完成了一些事項后,依據實際情況可以來進一步組織內容:有的放入「今晚」,有的推遲到「計劃」或是其他列表。而通過「領域」篩選,能保持執行時的專注,更高效地完成同類目的的待辦事項。一天結束若有空閑,再調整組織下各項列表。

得益于 Things 3 的新設計,目前在使用中,往往是通過自帶的全局快捷鍵(Mac)或 Share Sheet(iOS)自動將內容加入收件箱。而其他手動添加的待辦事項,直接就可以快速加入恰當的位置,免去一步處理。

好了,你第一天的任務來自 Things 3 自帶的示例項目:

通過強大的桌面應用 Things for Mac 完成設置。
culturedcode.com/things/mac/appstore/
通過 Things for iPhone and Apple Watch 隨時隨行保持高效。
culturedcode.com/things/iphone/appstore/
通過 Things for iPad 查看和組織待辦事項。
culturedcode.com/things/ipad/appstore/


  1. 項目(Project)與待辦事項(To-do)都是術語,在你大致了解 GTD 中的基本術語與概念后,不妨思考一下究竟什么算是項目?例如從開火到出鍋,羅列了十幾個任務的「烹飪項目」在我看來只是一則紙上的例子,無任何實際意義。但「如何做那道曾在電影里看到的甜點」,倒能拓展成一個項目。 ?

  2. 「Area」官方翻譯為「責任區域」,個人認為太重。所以換成了更大更虛的「領域」。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Android 自定義View的各種姿勢1 Activity的顯示之ViewRootImpl詳解 Activity...
    passiontim閱讀 173,523評論 25 708
  • Objective 你對今天學的記得什么? 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用心陪伴,花一年時間就能讓孩子...
    徐偉豪閱讀 352評論 0 1
  • 世人偏愛錦上添花,朋友相處之道也是如此。 誰都愿意和積極向上,聰明的活力的人做朋友。如果你各種喪,唯恐避之不及。 ...
    琥珀琥珀川閱讀 27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