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有這樣的經歷,第一次知道自己是A星座:
“你希望他人能喜歡并仰慕你。你傾向于對自己要求嚴格。你還有很多潛力尚未開發。雖然你的性格中有些缺陷,但你整體上可以想辦法克服……”
實在是太準了。而且在之后的生活中經常應驗這些特點。
直到有一天再次查看星座,驚奇地發現自己根本就不是A星座。
為什么不是A星座人在認為自己是A星座后處處表現的和A星座一樣?
這種現象屬于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這一專業名字是由社會心理學家 Mark Snyder 在1984年創造。
簡單的說就是人們根據一個自己認為正確的預言行事,最終導致預言現實。例如有些人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就不會在課后復習,因為他認為即使看一遍也看不懂,也不去做題,因為他認為自己做不出來,最終考試一塌糊涂,然后對自己說:“果然我不是讀書的材料!”
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就是,當你認為某個是不友好的,你就會以謹慎甚至敵對的態度和他交流,他自然也以謹慎或敵對的態度回應你,你就會確認:他確實不友好。最終關系越來越差。
自證預言不僅對自已有影響,同時也改變著身邊的人,下面這個例子應該有不少人聽過。
心理學家將一個班的同學隨機分成AB兩組,卻告訴老師A組的同學更優秀,一段時間后A組的成績就超過了B組。因為老師相信A組同學更優秀,便對A同學采取不同的態度,最終導致A組同學成績更好。
自證預言隨時與我們相伴,但我們陷入自證預言的時候不僅僅是思維上受影響,我們的身體也會跟著起變化。
下面這個視頻是健康心理學家kelly mcgonigal ted演講,她的研究歷時8年追蹤3萬美國成年人,最終發現,如果人們覺的壓力對自已有害那么壓力就會對自己造成損害,如果人們覺的壓力對自己是無害的那么壓力便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反而可能帶來益處。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E5MjU4Nzgw/v.swf
對于一些事情,你認為這件事是什么樣子它就會變成什么樣子。這不就是“心想事成”嗎? 或許之前你未曾意識到自己擁有這種能力,難免它會起到消極作用。現在見識到了它的強大,積極地利用吧。
對沒有充分證據證明的事情不要輕易下結論,因為如果是個消極的結論,它將會因為自證預言成為你的絆腳石。時刻保持樂觀的態度,相信美好的事情終會發生,讓自證預言成為你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