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已達32度,火辣辣的太陽,讓我想要磨練自己意志時也不由得猶豫了幾分。最終在看到一臺摩拜單車后,果斷放棄了在光禿禿的沿江道上跑步的念頭,改為騎行。
下沙大橋段江水的枯竭,比我想象中嚴重得多。裸露的河床邊,吸引了成群結隊的捕食者。有好幾種,體型大小不同,外觀顏色各異,卻都長著細長的雙腿,又細又彎的脖子和又長又尖的嘴巴。甚至還有一只頑皮的喜鵲混在其中,在拉扯著淤泥中的一根小木棍...
這就是真實的錢塘江,既有“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激情豪邁,也有今日這樣潮水退去后的短暫破敗。然而,這些捕食者們又使錢塘江煥發出另一種生機---大自然的偉大就在于盛衰興亡的輪回中,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特別,每一個場景自有每個場景的精彩。當然,我更知道,一個月后,當夏季的暴雨屢屢挑戰最高水位時,又是另一番景象與考驗。
與美譽在外的西湖相比,我更喜愛錢塘江。不僅在于“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還有其綿延不絕的浩蕩。如果說西湖是世界的,那么錢塘江則剛好給如我這樣喜愛杭州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與西湖邊常年來來往往的如織游人不同,錢塘江邊只有少量休閑的人。即便逢周末和節假日,也是以家庭、親友或自己休閑出行居多,那時,開車走在之江東路上,會看到沿江濕地公園的樹林里、草地上散落著無數的帳篷、吊床、野餐墊...因為綠地多、距離長,倒也不顯得雜亂和擁擠,真是一派休閑好風光。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時,都忍不住在心里感嘆:一條錢塘江,帶給周邊居民多少歡樂啊!
特意又去看了位于候鳥保護區內的蘆葦叢。這個區域的功能大概是冬春二季更重要吧,那是候鳥遷徙停留和孕育后代的季節。我記得前幾次在冬天和春天來看的時候,蘆葦叢是很寬的,向江心延伸過去有好幾十米。今天再看時,發現變窄了很多,大概是要為洪水季做準備,提前清理掉了。
樹蔭中有鳥群棲息著,歌唱著。草叢中也不時撲楞撲楞地飛出幾只小鳥。很美,很有生機的地方,是我喜歡的去處。
氣溫太高,路上幾乎沒有人。這一刻,我覺得我是屬于自己的。沒有種種昨日繁雜事務的牽絆,也沒有對明日不確定因素的擔憂。只靜靜地,對著這一江水。一條錢塘江,浩蕩幾千年,兩岸風景日新月異。只有這一江悠悠水,不動聲色,奔流東去。
這時,我會問自己:你是誰?你想要怎樣的生活?
雖然這樣的思索常常沒有答案,但我知道我就是我,我不確定我想要怎樣的生活,但也從未停止探索。從東莞到杭州,我想我從未真正融入過任何一個城市,不管住過多久。我不會講當地的語言,不會特別去尋找當地美食,不會刻意去與當地人交朋友...當然,我相信即便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融入,但走過的那些路,那些停留過的時光,也一定在我的身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只是目前還沒有明顯顯露而已。
當地人會怎樣生活?城市的發展變遷怎樣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又有哪些屬于這個城市獨有的東西是能在他們血脈里傳承的呢?這是一個有趣的課題,值得深入了解和研究。
然而,即便是在我出生和長大的鄂西北,我似乎也是沒有融入的。鄰里間端著飯碗逛半個村莊的事情,我沒有干過。閑適時聚在一起聊天或是搓麻將,打牌,于我也是疏離的。如今只剩鄉音仍在,但早已不是“最地道”的那種,想來也沾惹了些許普通話的氣息。
我們同齡人中的大多數,同你我一樣,我們是向遠而生的一代人。從故鄉到他鄉,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叫“理想”,叫“成長”。有爹媽的地方是家,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
我想過怎樣的生活?這個問題,我和夫君曾經在艱難、迷茫的時刻交流過。“如果不這樣折騰,我們完全可以過時間自由、財務自由的生活。可以四處旅游,可以經常和三五好友聚聚,或者自己釣釣魚...可是,那是你想要的生活嗎?”我想了想,那樣的生活或許對骨子里有些小資情調的我是有吸引力的,但我也很決絕地認為那不是我現階段想要的生活。“我們生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共存的時代,家國天下尚不需你我拋頭顱灑熱血,如果不去努力為自己的理想打拼,那就是辜負了自己,辜負了這個時代!”這樣有些意氣風發的話語,我曾對夫君說過,也不止一次在自己內心澎拜過。
尼采曾經說:“一個勇敢的人要能夠在自己的身上克服掉這個時代。”那么,究竟是時代改變我們多一點,還是我們改變時代多一點?
我想,作為普通人,踏踏實實地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在這個精彩的時代下,描繪出自己獨特的篇章,這也不失為一種生活理想。如果再多點社會責任,那就努力學有所成、業有所成,為這個精彩的世界更添一筆亮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