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最困難的是什么,或者說生活中最難以克服的是什么?
就心理意義而言,這就是情緒管理。
我們知道社會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是態度。
態度由認知、情緒、意志行為傾向組成,一般而言三者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那么到底以哪一個為準呢?
比如,孩子周末不寫作業,而是玩游戲,告訴要先完成作業再玩,可是答應著就是不行動。作為家長,認知上知道不該生氣,要好好引導,關系大于教育,意志行為上阻止了自己摩拳擦掌忍不住動手扯斷電源,可是情緒上生氣不由人。
這時候,態度就是由情緒決定的,一般而言家長就會生氣,表現為氣鼓鼓的,雖然還保持耐心好說好勸,但是外人一看就知道在生氣,壓抑情緒。
那么,你覺得孩子會覺察不到嗎?
這是就關系而言的情緒表達。
再比如,今年高考推遲一個月,馬上又要考試了,每逢高考這個時候,許多家長自己焦慮的不行,還得假裝不在乎,對孩子說“別緊張,別緊張,考啥樣都行”。
這時候的態度,看起來認知是放松,行為也是穩穩當當,可是情緒呢,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感受,卻是非常容易被感受到的。
那么,你覺得孩子會感受不到嗎?
說這些,是告訴家長朋友們,當我們努力克制負性情緒時候,別以為真的掩飾住了,別人不會看出來,真相完全不是這樣的。
別人很容易感受到壓抑的情緒。
不信,以后接聽電話注意下,對方情緒好不好,自己稍微體會就從語氣上覺察到。
這也提醒我們,給別人打電話,不要以為人家看不見,就表現不耐煩或者不禮貌,人家真的可以體會到。
聽其言,觀其行,歸根結底還是要覺察情緒。
情緒管理是非常重要功課,家庭教育中更是如此。
情緒管理不好,會直接影響關系,這是顯然的,此外還有一個重大危害,那就是自我亂了陣腳,過度感性,失去理智,從正常心理狀態瞬間不正常。
心理狀態不正常了,意味著無法繼續從事正常事情,整個人就不淡定了。
看起來,外表依然,可是內心波濤起伏,情緒洶涌,心煩意亂,沒有了安定寧靜,啥也做不成。
我們都有這個體驗,只是不去仔細品味或者記錄,很容易不以為然,事實上我們真的沒有自己想象的好。
當然,性格不同,有人天生遇亂不驚,真的控制很好,達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這是難的不會、會的不難。
舉個例子。
李敖到北大演講時,開場白說了個故事,也算是他的自嘲,當然這是他自己編出來的。
他說,自己演講開始前,再次準備演講邏輯思路,嘴里振振有詞念叨著,不知不覺進了廁所。
這時候有個女生走出來,問道“你很緊張嗎”,他自己回答一點也不緊張。
人家接著來一句,“那么你為什么走進女廁所呢?”
可見,認知上以為自己不緊張,情緒很穩定,可是行為實實在在出賣了自己。
這就是情緒的決定性作用。
再舉例。
學習開車時候,理論知識沒問題,離合、掛擋、踩油門等口訣也熟練得很,就是開車上路緊張害怕,手足無措,毫無章法。
教練看的清楚,幫助轉向,提醒加油,可是這些指導全是耳邊風,根本聽不進去,為何?心情緊張導致。
這是個極好例子,有過體驗的朋友會有共鳴。
我們想說,孩子處于緊張時候,被家長情緒感染時候,無論焦慮還是害怕,你覺得會不會如學開車的你,根本聽不進你說的啥。
李克富教授在心理節目直播中,解釋過一個故事。
有個一年級孩子考試倒數第一,回家后膽怯又害怕告訴了媽媽。
孩子媽媽告訴孩子全在意料之中,之所以考試倒數第一,因為別的孩子都提前學習過,自己故意沒有教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學校認真學習。
還告訴孩子,只要認真學習,以后一定會趕上且超過同學的。
主持人分享的這個故事是真實發生的,說的也非常詳細,目的用來證明家庭教育中,媽媽理解孩子有效溝通重要性。
李克富教授隨即指出,這個教育案例的價值,或者孩子受益的真實原因,可能不是媽媽的認知說法,而是媽媽穩定平靜的情緒。
孩子那么小,不會聽懂媽媽說了什么,緊張心情下也根本聽不進去,可是由于媽媽的情緒穩定,這才導致孩子情緒穩定。
是情緒解決了孩子問題,而不是認知!
這個解釋是非常深刻的,用這句話說,就是“父母的情緒穩定是決定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
也可以說,家庭教育中,父母尤其媽媽的情緒穩定,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