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獨立思考中的善良,公共事件言論中的幾點心得

善良聽起來是一個飽含人情味的詞,聽著很感性,很容易令人覺得與理性無關。

要討論它與思考之間的關系,似乎是很難立足的。

也許另外一個詞聽著更明白,叫做“政治正確”,或者更接地氣一點的有“三觀正”。不過,這些詞在我看來對獨立思考的力度都是不足夠的,唯獨“善良”是我能想到的力道最接近的詞了。

公共事件發言中的“政治正確”(注意,這個詞在各種語境下的意思會不同),似乎是對真相常保一種中立式地懷疑。其暗含的預設:“吃瓜群眾很難有機會了解真相”,幾乎是顛撲不破的。在這種預設下,做出與主流價值或者普世價值相匹配的發言則屬于政治正確的范疇,或者,“更加政治正確”的保持沉默。

“三觀正”這個詞本身非常不正。

我們這討論的三觀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最常用的解釋。但這個最常用,對于一些經常將“三觀”掛在嘴上的人來說,也是一時答不上來的。這樣的人去談三觀正,本來就是一種自欺欺人。而當你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內涵有更清晰的理解之后,“正”或者“不正”這種說法究竟有多不準確也就不言自明了。沒有所謂的“三觀正”,三觀合的確是有可能的,所以在求偶的過程中,如果你非要扯上三觀,我強烈建議你用“三觀合”取代“三觀正”這種又紅又專的詞,否則你遇到一個覺得自己凡事正確的配偶也不足為奇。公共發言也要對“正”敲警鐘,“正”不如說政治正確,許多人因為和他人三觀不合而攻擊對方,并號稱自己三觀正,這種行為很低俗的,也是經不住理性考量的。而極度的政治正確就是大迂腐,與獨立思考也沾不上邊。

講個雖在身邊,卻不及網上熱鬧的故事。我所在的城市杭州,發生了一件引發廣泛關注的慘案,一個幸福的五口之家,除了在外地的父親之外,母親與三個孩子全部葬身火海。

火災案的網絡輿論中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爭議事件,事情的起因是名叫“一個有點理想的記者”的網民,在“采訪”綠城后,私下與一些加V賬號聯系,聲稱受害者家屬勒索綠城,往全是同情的輿情中投入了一枚炸彈。這件事以爆炸式的“一個孩子要求賠償一個億”開始,以一地雞毛結局。

對了解情況的朋友我不用多說,對不了解情況的朋友,一言半語也講不清楚,值得注意的是,“一個有點理想的記者”在激起大規模聲討后,仍然堅持自己的“不能只有受害方一種聲音”的立場。

這個立場看起來并沒有多大的問題,單拿出來說甚至能得到大多數主張言論自由的思想先進的朋友的支持。但對于這樣的情況和這樣的人,我還是想勸上一句:

不要讓你的立場影響你的理性。

一地雞毛過后,一個有點理想的記者寫下一篇頗具有英雄主義和隱喻的文章,聲稱“你極樂世界成佛萬人敬仰,我五行山下作妖千夫所指”,聽著像一去不歸的壯士。我在里面窺見的全是煽動性和悲劇英雄附體的神秘吸引力,很難想象這是一個主張號召大家理性發言的人,我內心本能滋生出了一絲毫無理智來由的敬仰和同情。與此同時他把自己的人設調整鷹犬,作為與感情泛濫者——他口中的圣母形成對照。我知道,這不是理性、理想,這是為了立場操縱人性。

而我相信,一個人圈定立場的一刻,就是他思考的死亡時間。一個妖以“作妖”為不懈地堅持,也永遠當不上英雄。

這些年多少偶像死于公共事件?撇開烏合之眾的吐沫星子淹死的和某種“莫名死因”的不說,多少人殺到最后姿態丑陋,令人懷疑人生,恐怕多年后當事人自己回顧也想上去給自己一個大嘴巴子,丟了姿態。公共事件之所以謀殺“偶像”并非因為真相探索之艱難,而是多因為他們對個人立場的過度維護顯然已經超出理性范疇,這種沖突又在表演與抵抗的過程中更加戲劇般荒誕,以至于最后丟盔棄甲的把一種近似于“不善”的人類本能暴露在大眾面前,自此舊的形象死去。

那么怎么樣才能“善”于發言?

一:對自己的立場保持克制

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認為人不可能真正的改變自己的觀點,人習慣找證據支持自己已經形成的觀點,哪怕這種觀點建立在本能或者其他一些更可笑的認知之上。在提及這條的時候,大多數人認為理性的做法是放棄說服他人。恰好,很多公共發言都是為了闡明一件事情,說服的力道很足,如果放棄“說服”的沖動,幾乎可以笑看人生了。所以我們還需要保持另外一種理性,就是對自己的立場時刻保持克制。要記得自己在什么情況下可能是錯的,真正的道理,一定會有一個前提來圈定其適用范疇,否則就是信仰了。

二:盡全力理解他人的立場。

我曾經是一個叛逆的人,至今仍然如此。但在許多年的實踐與體會當中,我認為“試圖理解他人”可以說是一件回報率非常高的事情。

首先,當你試圖理解他人立場,對方會更謹慎的發言,有更高的可能會推進有效的討論。你會驚訝你投入的理解很快換來對方的冷靜。

其次,真正的含義往往在字面之外,當你習慣分辨字面背后的意思,是一種社會化學習的成功,是謂閱人。

再次,理解是一種涵養,也就是說先“涵”后“養”,不僅僅理性層面會得到提升(思考的深度由反面意見推薦是很常見的),充實與堅定的滿足感會滋潤心靈的狀態。

寫在最后:

有些東西的確具有煽動性也對你的思路有沖擊,像是快樂與悲傷無法避免。

獨立思考,需要對這種沖擊即克制又理解。

克制是因為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對自己的理性程度不能輕易給出滿分。而理解是,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他人身上,有時候所言并非本意。如果試圖交流,盡量引導雙方進入“賢者”的模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有的時候:放棄也是為了更持久的去擁有 很多時候我們執著于一段感情:一段過往 一件事:一句話! 缺忽視了自己原本的目...
    楊婷工作室閱讀 311評論 1 0
  • 一想到你 我就上了你 我要給你穿我愛的衣服 我要給你吃我愛的零食 我要給你系我愛的發型 我要給你摘我愛的野花 我要...
    一個膚淺的人丶閱讀 151評論 0 3
  • 上次提到崔顥的《登黃鶴樓》被評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都被壓得不能翻身。但是,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第一的名頭...
    持續深入學習閱讀 3,482評論 0 9
  • #幸福是需要修出來的~每天進步1%~幸福實修12班~17-羅潔-余姚# 20170928(102/159) 【幸福...
    幸福實修08班羅潔閱讀 19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