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消息:網聯將在本月舉行第一期股東大會,召集股東共同商討標準制定,討論有關費率收取等重點事宜。
雖然網聯作為“第三方支付版銀聯“逐漸走向接軌,但是難以忽視的信息是,網聯成員還會繼續就二維碼技術標準,規范統一接口的事宜展開討論。
3月底,網聯上線測試運行,完成第一次跨行結算。首筆交易由財付通平臺發起,通過微信紅包的形式,中行和招行提供收付款服務。
經過一個月的試運行,網聯萌發了二維碼標準的想法,將與銀聯開展第一輪博弈,支付界必然又是硝煙一片。
二維碼或成第一戰
倘若網聯的二維碼技術標準可以真正上線,那么這將與銀聯二維碼直接形成競爭關系。目前,銀聯二維碼已經有28家銀行支持,在前不久的“2017年中國移動金融發展大會“上,工銀信息科技部副總張穎也透露將支持銀聯二維碼信息。有工行的參與,銀聯二維碼更具實力。
但同時也暴露了銀聯二維碼的短板——支持銀聯的全是“清一色”銀行系。雖然在去年11月銀聯對所有非金融機構發布了《關于商請合作推進銀聯卡二維碼支付產品及相關標準規范的函》,邀請非銀支付平臺加入銀聯陣營。但截至目前,銀聯二維碼陣營中還沒有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加入。
至于網聯二維碼,從網聯的股東架構分析,網絡清算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0億元,44家股東中,有38家為第三方支付機構。一旦網聯二維碼上線,這必定將成為共通的支持標準,支付寶和微信的二維碼很大程度上也將實現與網聯二維碼互認互掃。
未來,國內二維碼支付格局或將從支付寶與微信的對決升級為銀行系與非銀支付系的較量,網聯與銀聯標準的較量。
不斷壯大的網聯
網聯是由央行牽頭設立的線上支付統一清算平臺,該平臺的成立是為了改變第三支付機構直連銀行引發的多方關系混亂、監管漏洞、安全無保障等問題。
網聯的核心業務邏輯,主要有兩點:一是“斷直連”,在原有的第三方支付與銀行的二元關系中,引入支付清算的統一中樞;二是統一上收第三方支付體系沉淀的巨量客戶備付金。
其實,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交易的發起和完成已經沒有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對于支付而言,線上和線下的界限非常模糊。所謂的“線上支付清算”明顯是一個偽命題,也許只是為了削弱“銀聯”而采取的定位,網聯終將不斷壯大。
備戰調整中的銀聯
銀聯目前也在對內部組織結構進行調整。據透露,銀聯正在調整市場、產品、研發三大業務線。新設機構合作部、商業服務事業部、金融與民生事業部、設計推廣工作團隊、科技事業部、大數據部等職能部門協作運營。
新的組織結構將對原有的會員機構,商家,持卡人服務職能重組,采用事業部運作方式,更有利于垂直商業場景打造。成立云閃付的專項團隊,表明銀聯在加速支付業務的移動化遷移;成立商業服務事業部,目的是為了給各行業提供綜合支付解決方案。至于科技事業部和數據部,則是要把磅礴的數據運用起來,催生基于支付而衍生的新商業模式和新技術孵化。
銀行與第三方支付
在網聯漸漸改變支付格局的時代背景下,銀行機構也是蠢蠢欲動,不甘寂寞。
3月底,建設銀行與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將實現二維碼支付的互認互通,技術上由聚合支付提供支持和對接服務,而并非采用同一二維碼內核。這無異于“打臉”志在終結“直連模式”的網聯。
巧合的是,工行張穎也在2017中國移動金融發展大會透露,除了銀聯二維碼,工行還將支持微信支付,預計1?2個月上線。
建行合作支付寶,工行鏈接微信。由此可見,在網聯和銀聯的競爭格局下,銀行也有自己的計劃。
對于商業銀行,賬戶分類管理最大的作用是把銀行和互聯網公司競爭條件拉平,互聯網公司利用賬戶切入市場,大規模進入金融領域,而現在銀行則通過賬戶新規,反響利用,將服務輸出給到互聯網金融平臺。
可以預見的是,在帳戶分類管理的有利政策下,互聯網公司不斷向金融領域邁進,銀行和第三方支付的合作會不斷增加。機遇與困境共存,網聯和銀聯之間競合的博弈游戲剛剛開始,二維碼首當其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