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是整個《聊齋志異》的精華所在。因為擔心不夠錢印刷,所以趙起杲對其進行了選編,把重要的《畫皮》、《畫壁》、《偷桃》、《嶗山道士》這四篇壓卷之作放在了一起。
除了《畫皮》在卷末,《嶗山道士》因為數(shù)據(jù)原因,文章寫好,有待修飾,其他兩篇都已涉及。17年如果如許愿那樣,別再像16年大病小半年,應該是能繼續(xù)寫下去的。我的宏愿當然是把聊齋按自己的思路通讀一遍,至于是否做得到,得走著瞧了。
因此,自個兒臭美,覺得有必要把專題一些設定交代一下,因為網(wǎng)絡上以訛傳訛的,指不定哪一天會有人不小心,把專題里的東西拿去當了信史資料了。
其實,《蒲松齡和他的朋友們》完全是個歡樂向的附會文。
里面對蒲松齡故事人物的揣測,源自史料,大膽假設,大膽求證,認真你就輸了。
比如《夾谷臺 撫院觀風》,我就拿撫院、觀風望文生義地大膽假設了。撫院確實有巡撫的意思,觀風在清代也確實是對生員的抽查和訓導,自古以來,對于臨時突擊考試,沒有一個人會寫詩歌贊揚的,所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你懂的。
蒲松齡還寫過《珍珠泉 撫院觀風》,里面的內(nèi)容就是描述了一次到濟南唱K的過程,很難想象山東巡撫會和一個窮秀才在包廂里恣意放蕩。
再說了,蒲松齡還寫過《齊魯青未了 撫臺觀風》,拆開來,撫臺也可以當巡撫講,為了看起來像個真事兒,寫作過程中,我當然不會在專題里引用這一篇了。好么,一個省長啥事不干,跑到泰山頂上,陪著一個三十四歲的老秀才,你以為是電信詐騙那么簡單?。?/p>
所以,專題里的史料,我盡可能地認真辨析,比如蒲松齡到底上過幾次嶗山、泰山,和誰去的,我引用的絕大多數(shù)源自專業(yè)文章,在此向其中提到名字的和未提到名字的專業(yè)人士表示敬意。
專題里的結論,如果喜歡,你就哈哈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