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短頭發的姑娘又生病了,夏天每天就吃點黃瓜,冬天冷得暴飲暴食,反彈了十幾斤;
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為什么我每天吃的都已經減少了,我的體重還是一斤沒掉呢?
其實你吃的并不少,只是沒有以前吃的那么多。
聽說燕麥餅干是減脂食品,為什么我吃了也不減重呢。
燕麥餅干的熱量并不低,你吃的塊數并不少。
我每天都去健身房跑五公里,一外食體重就反彈。
基礎代謝沒有增加,可能肌肉還掉了不少。
上面的情景你是不是也經歷過呢。我也減過重,掉過脂,也曾回彈過,大家掉過的坑我也都掉過。我不是專業的教練也不是專業的營養師。只是對這一年的飲食和健身做個總結,更多的是感受。我的期待是快樂飲食,正確健身成為一輩子的事。健身對于我來說是相互支持,影響家人和朋友;健身對于我來說是陪伴,和老公一起出入健身房;健身對于我來說是習慣,哪天不去都會不爽。
1. 減重掉過的坑我都掉過
我一直有跑步,但我的體重不并輕,減重效果也不明顯,一到冬天就反彈。
2013年開始晨跑,也是一發不可收拾的節奏,從開始早上跑一兩公里就想放棄,到每天早上五到十公里,再到自己跑20公里也不是問題,遇到了第一個讓我有跑國外馬拉松的后來姐。2016年參加了N多的各種跑,到2016年年底實現了我的第一個國外半程馬拉松,居然還是老公的唯一一次半程馬拉松。
這么能跑也沒獲得想要的瘦瘦瘦。我們掉入了攝入熱量少就能減肥的誤區,攝入熱量多少算少,應該攝入多少,都不清楚,還指望說晚餐吃少點就能減肥的妄想中。微胖的我一直讓我不自信,甚至有點自卑。隨著年紀的增長,新陳代謝減慢,這是不可辯駁的真理。一直處于少吃節食的狀態,只會消耗我們的意志力,過一段時間就會報復性的暴飲暴食,體重反彈。
健身對于我來說是件復雜的事,大家都說七分吃,三分練。 有人說不就是吃和練嗎。怎么吃,怎么練,才能讓自己減脂,長肌肉,不回彈呢。如果真的如大家想的那種容易,女生就不用把減重當作是終身事業了。
2. 七分吃,三分練。
到底吃多少呢?那得先了解你的基礎代謝是多少? 沒聽說過,不知道什么是基礎代謝,那你還談什么七分吃。(捂臉)
在健身房是可以用儀器幫你測出來,沒條件,也是可以用公式計算的。
男子18-30歲 (15.3?體重)+679
男子30-60歲 (11.6?體重)+879
男子>60歲 (13.5?體重)+487
女子18-30歲 (14.7?體重)+496
女子30-60歲 (8.7?體重)+829
女子>60歲 (10.5?體重)+596
舉例:體重70kg年齡29歲成年男子基礎代謝值約為1750千卡。
基礎代謝差不多是能量總消耗的60-65%,還有就是我們的體力活動占25-35%,還有食物的熱效應(進食引起的能量消耗)占5-10%。
推薦我常用查詢食物熱量值的APP薄荷,可以查詢到每種食物的單位熱量值。
先算算你能吃多少,再來說你吃的多不多。
3. 調整你的飲食結構,減重事半功倍。
減脂餐不是讓你白水煮青菜,水煮雞蛋白,只吃菜不吃肉,甚至還有人不吃碳水,什么,你不知道碳水是什么,去找度娘。
苦行僧的生活我可受不了。
有效的改善飲食結構,對于減重事半功倍。健康愉悅的飲食習慣,可以伴隨一生有益之事。道理都是相通的,2017年我去研究飲食營養的大V號,研讀營養學的書籍,找到適合自己,易于上手的減脂餐。
360天早餐不重樣,我做了600多天,不僅每頓吃飽,偶爾零食照樣吃。
4. 有氧和無氧運動必需兼得。
天天做有氧運動,可以讓你減重,不僅瘦還要有線條,卻不是有氧運動可以達到的。有氧無氧運動都要做,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分配時間比例也是不同的。有氧運動多半是跑步游泳打拳騎車等,更多的適合減脂;力量,器械運動多是無氧,增加肌肉的耐力和爆發力,塑造身型線條。
看看上面的這張圖就能明白為什么有的人看起來很瘦,但體重并不輕。如圖所見肌肉的體積與脂肪相差很多。你還在追求脂肪還是肌肉呢?
練習力量一年后的我。
5. 一個人走的更快,一群人走的更遠。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一個時期只有一個重點。健康的飲食也許比健身更重要。長時間的活著是件復利的事情,不可不做。從養成一個小習慣開始,用一個好的習慣替代一個壞習慣。30天從了解自己的基礎代謝,記錄飲食,慢慢調整飲食結構開始,可持續的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