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是一本問答集,作者尹建莉老師回復讀者信件的文字稿。其中的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典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碰得到,比如隔代教養的問題、父母教育觀念不一致、孩子應該“慣著”還是應該嚴厲對待......
讀書可以刷新自己已有的觀念,實現認識的迭代升級。讀完這本書,升級了三個點:
1.愛和溺愛,兩件相反的事兒
關于溺愛,我之前的想法就是愛的太多。而在看《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時,我對“溺愛”一詞的理解有了轉變。
“溺愛”一詞,名雖含愛,但與“愛”是兩件相反的事兒。
不管是“愛”還是“溺愛”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到底怎樣做才是“愛”,怎樣做才是“溺愛”,書中的一句話道出了其本質:“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而溺愛的本質是管制、包辦、批評。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
看到別人家孩子某些不良的習慣,我們習慣性地說父母或者家里其他長輩太“溺愛”、太“慣”著孩子了。幫忙打理一切,不給孩子選擇權、犯錯權、嘗試權,想著鋪平成長的道路,實則阻礙。
2.夫妻關系是家庭教育的底色
好感情本身就是好教育的一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最美的底色。孩子在好關系的滋養下,內心也會陽光許多,不會那么陰暗。
我一直在追一檔綜藝節目——《四大名助》,觀眾帶著自己的苦惱而來,四大名助(孟非、謝依霖、尉遲琳嘉、姜振宇)通過嬉笑怒罵的方式幫忙解決各種煩惱。
看節目時,除了搞笑的綜藝效果之外,經常被孟爺爺的一席話打動,佩服他的睿智,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最近一期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對父子。25歲的兒子上節目來控訴老爸經常棍棒相加,甚至到學校當著同學的面兒打他。高考時,老爸放話:“考不上本科我就殺了你”。
他沒有膽量走進考場,最終選擇離家出走,一走就是三年,期間從未與爸爸謀面。如今,他想要回家,想要修復父子的關系,想要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懇求父親不要再打他、罵他。
爸爸在兒子三歲的時候與媽媽離婚,因為此事對媽媽懷有恨意,他把這種恨意轉嫁到了兒子身上,所以教育過程中經常采用暴力的形式。
他愛,卻不知道如何去愛兒子。
3.思考方法背后的原理
尹老師的書借助了自己教育女兒的大量事例,一些讀者照本宣科,照著尹老師的方法來養育自己的孩子。
有些人來信反映某種做法對自己的孩子沒有效果,不知如何解決自身教育孩子的問題,便陷入焦慮的狀態。
尹老師建議讀書時不要只關注“怎么做”,多去思考方法背后的理念和選擇,即為什么要這么做?出于什么動機?
掌握了教育背后的原理之后,可以舉一反三,打開無數的“癥結之鎖”。
如何教育還得靠個人的修行,生搬硬套他人的方法不可取。我打算從關注“為什么要這么做”的角度出發,重讀尹老師的前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