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什么書?
有什么需求就讀什么書。通常我們說的讀書,是指解決自己工作、事業問題的讀書。一方面,我們遇到的80%的問題,書上都有了很好的解決方式,拿來消化了去用就是,不讀書,有時我們一輩子也沒解決的問題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了完美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有20%的問題書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但讀書多了,知識會發生化學反應孕育智慧,問題往往會迎刃而解。
當然要大力讀自己崗位上的書,搞管理的多讀管理之書,搞銷售的多讀銷售之書,搞科研的多讀專業的書,搞文字的多讀文字之書……..。自己崗位上的書,一要是經典的,二要是前沿的,三要是時新的。搞營銷的,搞管理的,松下,目前“個人成長”很熱的,蔡壘磊的《認知突圍》,成甲的《好好學習》,李笑來的《時間的朋友》,采銅的《精進》《刻意練習》。怎樣去找這些書呢?我們很幸運,生活在一個互聯互通的時代,可以知乎上去問,分答上去問,豆瓣上去挑,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該領域的大咖,請教推薦?,F在讀書的自媒體很多,選幾個來從中也可篩選出自己要讀的書。
精熟的把握2-3個相鄰或邊緣的領域。
讀多少書?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從時間分配上來看,讀書占多少時間為宜?八小時外都讀書,生活未免枯燥,而且還要家里家外,交朋結友的。讀書可不可以像吃飯一樣,有個“度量”,讀的時間多了實踐的時間就少了,八小時都讀書,不陪陪老人呀孩子呀愛人呀?讀書應該有“止境”,恰當好處即可,不然“無知焦慮”會伴隨一生,何況生活多姿多彩的,社會之書,大自然之書,也蘊藏了許多智慧。
讀書的“邊界”在哪呢,按第一性原理,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工作的低層知識,通透的把握自己領域的骨架經絡及未知未名的所在。
怎樣讀書?
專題性閱讀,不要散讀。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找與這問題相關的10-20本圖書來框架式閱讀,比較式閱讀。讀一本不但沒用反而壞處不少,以為一個見解即為真理,實則可能是謬誤。
實踐性閱讀。讀了必用,想一想怎樣用起來。寫讀書筆記,做讀書交流,改進工作。沒有用,學富五車就是浪費資源。應用起來,加深了對讀的理解。懂得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人生。
建構性閱讀。要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不要散亂無序,照單全收,一股腦兒的堆砌在大腦里。李教授25歲成為百度副總裁,有多種多樣的成功學解讀,但李叫獸學習中善于建立自己的套路建立自己的營銷框架是關鍵點。自己的大腦不要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熟練性閱讀。要爛熟于胸,溫故知新,不學猴子掰包谷。有種觀點認為知道知識在哪里比記住知識更重要,記住知識一樣重要,頭腦知識多了,才會有化學反應,知識才有變成自己的學和肉。讀熟了,讀多了,讀透了,你會發現道理是相同的,紛繁復雜的背后本質是簡明的,聯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