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月我的閱讀書目為《T.E.T教師效能訓練》,這本書根據人本主義的學生中心論原則設計,用于幫助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處理學生問題、建立和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讀了本書,我受益匪淺。我不僅僅對師生關系有了更深的認識,而且也掌握了一些可以作用于其他人際關系的溝通技巧。
? ? 本書主要探討三種溝通技巧:真誠、合理傳達“我-信息”;學會積極聆聽;明確雙方需求,尋找最佳方案。三者缺一不可,但在這三種技巧中,我認為“積極聆聽”是連接前后的重要橋梁。若沒有積極聆聽,一味地傳達“我-信息”,在聽者聽來就會變成一種單向的、或與己無關的抱怨;若沒有積極聆聽,那就無法得知對方的需求,從而形成溝通上的雙贏局面。所謂的積極聆聽,就是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互動,并給予學生反饋,表明教師確實理解了學生的意思。本書為我們指出了有效的積極聆聽必須要做到真誠和自然,其必要條件有以下幾條:第一,老師必須相信學生有最終解決自己的問題的能力;第二,老師必須真誠地接納學生所表達的情感;第三,老師必須使學生的情緒得到化解和釋放;第四,老師得有一顆想幫助學生的心,并為學生騰出時間;第五,老師對學生的煩惱應該盡量感同身受;第六,老師應幫助學生理清問題,深入實質;第七,老師必須尊重學生的隱私。書中有個例子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有一個學生閱讀能力很差,他對老師說:“我們很快就要考試了嗎?”老師收到了這條信息,應該可以推測出“該生不想考試”或“該生正在憂慮考試”這樣的背后信息。但此時老師無法知道自己“解碼”是否正確,按照積極聆聽的要求,老師應對學生表示自己對他所說的內容的理解:“你是在擔心即將到來的考試。”學生將會對老師的猜測給予回應——若教師解碼正確,對話正常進行;若解碼錯誤,教師則應從學生的再次回答中進行二次推測,以推進對話深入。通過這樣的溝通,老師就能從表面(憂慮考試)深入到問題的本質(學生學習的弱項到底是什么),從而幫助學生真正解決問題。面對學生對考試的憂慮,若教師只是浮于表面地安慰幾句:“不要太緊張,放輕松。”或是較為嚴肅地警告:“考試日期是學校定的,沒法為你一個人更改。”這樣的做法都是把自己的主觀臆斷強加于學生,從而導致對話中斷,老師失去了一次深入了解學生的寶貴機會。長此以往,矛盾的累積很可能在某一次小事中引發師生大戰。
? ? 在實際的師生關系中,很多時候就是由于缺少積極聆聽從而造成師生之間的矛盾。我在實習過程中就見到了不少這樣的例子,其中一例我印象頗深。有一名學生在某一周內經常在語文課上睡覺,讓老師憤怒不已。有一回老師實在忍無可忍,當堂叫醒該學生,二者之間的對話如下:
? ? 老師:睡夠了嗎?睡夠了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 ? 學生:(低著頭)我不知道。
? ? 老師:你不想學語文也不能在語文課上睡覺!
學生:知道了。
? ? 這組老師與學生的對話中,老師除了讓學生難堪外,并未對學生起到任何作用。原因就在于他主觀臆斷學生是因為不想學語文才在語文課上睡覺,然后把這種臆斷強加給了學生,并擺出了拒絕一切溝通的姿態。學生回答“知道了”,不過是對權威的暫時屈服,內心的委屈和不滿已經開始累積。但我在下課期間偶然了解到,該生是因為上次月考物理考得極差,為了惡補物理晚上總是很遲才睡。睡眠不足導致白天昏昏沉沉,再加上本周的語文教學內容剛好又是較為枯燥的古文,因此就不可避免地睡著了。我想,若該教師能采用積極聆聽的策略,就能了解到學生內心真正的需求,從而避免了師生沖突,實現溝通雙贏。
? ? “積極聆聽”使“教育是愛的一種方式”變成現實。教師若能放棄用權威對學生進行施壓的教育方式,而采用積極聆聽的方法,師生關系又怎能不向著和諧、溫馨的方向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