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里面有很多的寒暄語,見面了問好要說“こんにちは”(你好);與有業務關系往來的別的公司人員說話,一開口就要先說“お世話になります”(一直以來承蒙關照了);公司里面同事之間碰個面,都要互相打個招呼“お疲れ様です”(辛苦了),這種禮節性的寒暄填滿了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企工作的我,雖然已經習慣了,有時也難免還是覺得有點繁文縟節,迂腐過頭了。
但學了日語這么多年,有一對寒暄語,我基本沒有什么機會能用到,反而每次想起來都覺得一陣暖意自心底涌起。那便是回家的時候進門那一刻說的“ただいま”(我回來了),和與之相對應的家人所說的“お帰り”(歡迎回家)。
家永遠是最溫暖最寧馨的港灣,歸家的那一刻,你便可以真正地放松下來了,因工作而緊繃的神經可以松弛了,與他人周旋應酬的面具可以卸下了,和朋友縱情玩樂的激情和興奮可以平靜下來了,當說出“ただいま”的那一刻,你便踏入了一處身體與心靈都可以得到休憩的領地。倘若此時,還有一個人大聲地喊出“お帰り”來歡迎你的歸來,疲憊的身心真的是立刻就能得到撫慰。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生活中自然很少有機會來用到這一對日語的寒暄語。
當初剛開始學日語的時候,為了練習口語,就和宿舍的同學盡可能多地用日語來溝通,但往往無疾而終,最終能保留下來的,就只剩下了每次回宿舍的時候說的這一句“ただいま”和對方回應的“お帰り”了。
畢業了,我們散在這個城市的不同角落各自奮斗各自掙扎,一個月也總有一兩次相聚,可是再也沒有機會對彼此說一句“ただいま”和“お帰り”了。
在公司里有時候也可以聽到這句話,比如說出差回來,帶著一身風塵仆仆走進辦公室,說一句“ただいま”,那種在陌生的地方與陌生的人打交道時的防備與警惕,途中的所有疲憊與不安,仿佛也都隨著這句話都消失了,聽到同事們一句“お帰り”,才有那種終于回到熟悉的領地的安心感,這里,都是你的同伴,不是你的上帝,也不是你的對手。
也經常可以在日劇里見到這樣的場景,主人公忙碌了一整天,進家門的時候整個人都有氣無力了,鞋子脫在玄關,包包丟到地上,玄關的燈亮起來了,主人公把自己疲憊的身體丟進了柔軟的沙發里,喃喃地說了一句“ただいま”,空蕩蕩的屋子卻沒有傳來一句“お帰り”的回應。
這樣的場景真是格外心酸,都市里漂泊奮斗的單身男女,輕易就有了共鳴。
沒有家人的陪伴,沒有朋友也沒有愛人的安慰,孤零零地,回到一個人的房子里,說一句“ただいま”,也沒有人真心地回一句“お帰り”。一個人在漫長的夜里獨自舔舐傷口,一個人在漫長的夜里品味生活的失落與歡喜。
“ただいま”和“お帰り”連在一起,才是幸福的咒語。
我喜歡這一對日語里的寒暄語,愿它們永不分離,愿每一個說出“ただいま”的人,都能得到“お帰り”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