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文化程度不高,是一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婦女。堅韌、勤勞樸實,樂于助人,還有一點就是特別愛嘮叨。
在我母親婚后的前十年里,因為生了兩個女兒在婆家不怎么受待見,母親很是受氣,當時她一直沒說什么。
但對著我跟妹妹常說的話是
"要給我爭點氣,好好讀書,我就是吃了沒讀書的虧。"
一直頂著村里人各種嘲諷,直到她送完我跟妹妹上完大學。
我還記得,那天有點悶熱,像有點喘不過氣來,大風雨即將來臨。我去廚房倒水喝,無意中看到了,有人在對我母親說:
"你真傻,兩個女兒還送他們讀書干嘛,遲早是別人家的,早早出去打工還多掙幾年錢呢。"
我當時心里一緊,手緊握著杯子。記得母親當時的表情是,嘴角微微向上抬輕聲地說:
"讀書還是好的呢,以后有出息了就不會像我一樣了。"
當時眼眶中淚水翻騰,我還比較小,不明白母親的這個笑是有點無奈的,當時只覺得笑得有點勉強。
在我們還沉浸在美夢中的時候,母親已扛著她的農具出發了,搗拾著她的地。大約八點半左右回來圍著灶臺給我們做早餐。家里家外都是母親在操持著,從不埋怨。
現在我妹妹帶小孩住母親家,既得幫他帶小孩又要操持著家務活,有時看著都覺得心疼。
我常跟我媽說:"你少操點心。"
媽媽說"趁著我還能動,幫你們帶帶。"
我的母親是個熱心腸的人,看到村里誰有事要幫忙總是很熱心。我當時很不理解這個,總覺得母親在管閑事,有一次,又碰到媽媽幫一個同村的叔叔弄醫保的事,我就順嘴說了一句,"媽你真是什么事都要管呀。"
當時母親笑笑說:"遠親不如近鄰,這個世界就是你幫我,我幫你的。"
我當時是嗤之以鼻的。直到我家建房子那會,當時有很多村民們來幫忙,我才有所頓悟。
我母親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愛嘮叨。
"兒行千里母擔憂",在我母親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就拿這次來說,我跟朋友出去旅游,母親每天都會打電話來問一下,我一般在電話那邊敷衍一下。
那天,因為手機沒電了,沒有及時跟她回電話,就發現有十幾個未接電話跟微信視頻。我回了一個電話過去,母親那邊馬上就接了。
母親說,
"你還沒回電話,我不知道你安全到達沒?"
"你安全到達了,我就放心了。"
內心浮出一股暖流,那一刻,我突然很想母親。
歲月在這個平凡而又偉大的女性臉上留下了一道道印痕,唯獨不變的是她始終用著自己的方式在詮釋母親這個角色,讓兒女即便身在他方,也能感受得到那股濃濃的母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遠行的我們,記得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