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吃飯時,幾個人閑諞,不經意間就扯到了小時候的"玩"上,我一下子就在腦海中調出了我和小伙伴逮知了的場景。
知了在聲聲的叫著夏天,叫一陣,歇一會,我們脫了鞋子,手腳并用夾著樹干,一齊發力,就爬到了樹上,逮知了一般有三種辦法。一是用手捂,那知了有一個習性,叫一陣停一陣,邊叫邊后退,我們到達距離知了還有一定的距離時,站穩腳跟蟄伏不動,只需把手握成空洞,即可靜候佳音,知了邊叫邊退,叫叫停停,不知不覺有退到了我們的手中,這時只需小手一攥,知了才知道落入了人設計的陷阱之中,慌亂地叫著,可惜已悔之晚矣,這種辦法鍛煉了我們好幾種能力,爬樹能力、實踐能力、忍耐力。
第二種辦法是用馬尾巴上的長毛做成一個活套去套,這種毛又長又有韌性,彈性也很好,而且極細,不易被知了發現,但也不是隨手可得的,得到生產隊馬房去找,如果運氣好的話,或許能在馬圈或門上、樹上找到一根由于馬、騾甩尾巴被夾在某個縫隙而拔下來的尾巴毛,那就是萬幸了。大多數時候得親自動手,那就得打馬或騾子的主意了,必須在未經這些牡畜同意的情況下在它的尾巴上快速拔一根下來,這是有很大風險的。剛開始,這些牡口不知道我們在它身旁轉悠的目的,我們會趁它不注意猛的拽下一根撒丫子飛跑而去,然后喘著氣哈哈大笑著查看戰果,慶幸得手。待到次數多了,牡口們也被拔怕了,也學精了,只要我們一來,那臥著的牡口都會"唰"的站起來,我們轉著圈,它們也會屁股正對著我們轉著屁股,時刻準備撂蹶子,抑或甩著尾巴,不讓我們抓到把柄,不讓我們得逞。但我們總是想辦法化險為夷并取得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我們那個時候的小腦袋里也有的是智慧,為了一根毛,也是蠻拼的。但偶而也會失手,我就記得有一次一個小伙伴被騾子踢倒,所幸并無大礙,爬起來就跑了。等到我和小伙伴用它做成活套,一頭固定在細長的竹竿梢上,只要發現有知了叫,就脫了鞋悄悄走到樹下面,用活套去套知了的脖子,待到它發現了要飛,套子一下子就勒進了知了頭與身子中間的縫隙中(脖),知了這時會掙扎一番,但它很快就知道這一切都是徒勞,因為越掙扎套子越緊,再掙扎就會身首分離,動,要命!不動,束手就擒,這時候的知了是多么的糾結與無奈,最后,只能乖乖投降。
后來,小伙伴們又發明了第三種辦法,用洗衣粉袋捉知了,先用鐵絲做個圈,然后空洗衣粉袋子張開固定在圈上,再找根細竹子什么的,固定在上頭,猶如延長了的手掌,見了知了快速扣上去,那知了就會在袋子中跌跌撞撞哭爹喊娘,這時,我們只需快速收網探囊取物即可。
知了一般是會叫的,但也有不會叫的,我們叫它啞知了,還有一種叫法特殊,身材較小的,我們稱它為紡棉花知了,這里頭的學問大了去了,呵呵。
如今的人趁著夜色用寬膠帶去粘知了,而且粘的是那種笨手笨腳未脫殼的知了,這種行為是我和小伙伴們所不屑的,人家處于襁褓之中,這樣的作法,不算好漢,我們玩的是智慧和膽略!
小伙伴和我合作了那么多次,他們的名字是三窩、四印、耀紅、小豬,應棠,呵呵,名字有個性吧!
童年往事,歷歷在目。人與知了的故事,多么熟悉的旋律,令人懷念至今,也許會莫齒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