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一個不完美的圓,只有碰到另一個人,他正好是你缺失的那個部分,兩個人合在一起,才能拼成一個完整的圓。而這種圓滿的過程,就是愛情。
完美的愛情,是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卻不是所有的人都夠運氣能得到。求之不得的類型有很多,我們想說的不能算愛情,只能稱之為迷戀。比如,安生之于七月,百合之于真由子。
看完電影《七月與安生》,覺得不太過癮,然后找了安妮寶貝原著的小說來看。果然,還是小說對人物的刻畫比較深入、比較符合人物性格的邏輯,電影過于講究戲劇性、強調滿足大眾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所以,該表達的情感未能或者說不敢表達得非常清楚。如果真按照小說的感情主線來拍,或許無法通過審查,也無緣與大眾見面。
所以,就表達的深刻和細膩程度而言,日劇《賢者之愛》比《七月與安生》更勝一籌。
這兩個故事的基本主線如出一轍:幼年時間成為彼此最好的玩伴,成年后因為同一個男子而糾結神傷,甚至互相傷害,等到彼此都傷痕累累,回頭細思量,在其中一人的心里,其實何曾有過第三者的存在,滿心所望,不過是成為另一個人的影子,或者干脆就成為另一個人而生活。這個人,是安生,也是百合。
從故事設定里,我們不難看到,安生與百合其實有著相近的童年:同樣是在家境富裕的背景下長大,除了錢什么都沒有,家庭破碎,缺乏長輩的關心。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她們,比別人更加脆弱而敏感,內心自卑而外表冷漠。與安生稍有不同的是,百合還覺得自己的家庭是暴發戶,缺乏教養,這讓她對成長于書香門第而舉止文雅、充滿文藝氣質的真由子更加崇拜和羨慕。
七月、真由子的出現,是安生、百合貧瘠得近乎黑暗的童年照射進來的第一縷陽光,也是后者試圖從自己的悲慘人生逃脫時想要拼命抓住的那根稻草。無論性別,無關對錯,七月與安生,真由子和百合,就這樣被命運之手推到一起,從此開始他們糾纏扭曲的一生。
據說,人本身都有自己的氣場,在一起呆久了,人會慢慢互相適應、互相融合,所以,相識甚久的朋友,被同樣的人或事物吸引,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只不過,這個過程,對于七月和安生來說,是被動而不由自主的;而,對于一心向往真由子人生的百合來說,則是主動且蓄謀已久的。
七月喜歡家明,安生也喜歡。為了不傷害七月,安生選擇逃離,兜兜轉轉卻還是與家明有了糾葛,并懷了他的孩子。最終,安生因難產而死,她和家明的孩子被七月收養,取名為小安。七月、小安、家明組成新的家庭,小安是安生生命的延續,她終于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和她最愛的兩人生活在一起。這是所有人基于人性中的“善意",選擇的一個相對合理的結果。
百合則不同,她打從一開始就覬覦真由子的一切,甚至她的人生。所以,她一直向真由子索取,真由子的布娃娃,真由子敬愛的爸爸,真由子的初戀男友……都被一一打上”百合“所有的標簽。然而這樣,她就真的快樂了嗎?并不。內心深處,百合始終是那個自卑的孩子,真由子生活的世界,才是她極度渴望的終極樂園。所以,她希望買下真由子住的那座老舊的屋子,只有擁有了真由子的一切,她覺得她才會快樂。
比起七月和安生,真由子和百合的關系更為陰暗和扭曲。后者互相傷害,卻在彼此多年的糾纏傷害中更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他們住在彼此的隔壁,真由子天天看著百合和自己的前男友成婚后貌似幸福的生活,卻在暗地里將他們婚后生育的孩子按照自己的品味撫養長大,并使他成為自己的裙下之臣。
故事的最后,得知真相的百合精神崩潰了,但她的崩潰與其說是因為自己的孩子竟然成為了復仇工具,不如說是因為了解真由子對她的恨后產生的失落感。正因為害怕失去,她哄騙真由子開車去郊外,一路哀求她不要離開自己,在得到否定的答復后,她拉著真由子,一同將車撞向路邊的大樹……
看到這里,你還能相信《七月與安生》是一部簡單的愛情文藝片嗎?其實,在我看來,《七月與安生》的英文譯名已經說明了一切,對,就是soul mate?!顿t者之愛》所講述的就真是“賢者”的選擇嗎,不,它所描述的人性復雜遠甚于谷崎潤一郎的小說《癡人之愛》。
無關性別,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精神個體,人生路上,我們都只能孤獨前行。
但是,總有一些人,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他們向往、跟隨甚至瘋狂地追尋著另一個人。這種情感,不能稱之為“愛情”,只能稱之為“迷戀”。迷戀的最高級別,就是完全地拋棄自己,只想成為另一個你,或者,就想成為存在的這個你。
可是,人不能兩次跨過同一個河流;同樣的,世間也不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精神個體。
事實證明,這種情感,大多都是悲劇。
希望我們足夠幸運,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圓滿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