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位伙伴推薦的鳳姐文章,覺得挺有收獲的,基于演講評估的角度,寫一些自己的看法;
鳳姐的這篇文章最大的閃光點是有兩句話直擊人心:我不認命和原來(。。。)我也沒成為他們;
即使故事內容不出眾,憑借著這兩句話,也可以收獲很多讀者的眼淚和掌聲,畢竟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二代,都在和自己的命運苦苦抗爭著;
而且,鳳姐的故事的確足夠曲折,出身也很低:貧窮的山村,家人和社會的嘲笑等;這就讓這篇自我奮斗的文章更加有激勵性,大家都會同情弱者,更贊賞在艱苦條件下仍然拼搏的斗士;
站在寫文章的角度,個人覺得這篇文章的邏輯機構可以更加清晰,比如:發生在過去和現在的事情在交織著寫,容易讓讀者跟不上思路,比如:說她母親的時候,寫了過去家里很窮,又跳回到了她母親對記者說的話,然后再回寫過去;
是否可以考慮嘗試另外一種思路:我家里很窮,但是我不服命,所以我出去了;通過自己的努力,我紅了,但是社會都在嘲笑我,家里人都排斥我,我還是沒有放棄;我想到了出國,在國外的時候,我常常在回想過去,這一切是否值得,無所謂選擇對錯,這一切不過是我對生活抗爭的結果;來到美國后,生活變得更好了,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變成他們,將來誰也說不定,但是我不認命;(最后,可以有兩種方式:我自己已經有了答案,我認為現在是我想要的,所以繼續不認命,或者,我不知道將來是否會更好,但我知道:自己不該認命)
時間線是演講中的一種邏輯方式,一般就是從前往后,或從后往前;如果要把時間點錯亂開來演講,容易讓聽者跟不上思路; 當然,演講中時間是可以錯亂開的,不過,一般會有另外一條邏輯線,比如心路歷程:鳳姐的這篇文章或許可以嘗試:我在這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難,小時候家里窮,后面紅了大家嘲笑,在美國了大家也在看笑話;但是我這一輩子都沒有認命,我從貧窮的農村辭職出來了,我盡自己的能力紅了,我來到了美國;在這一路上,我以為自己可以成為他們,我以為成為了詩人,我就成為了他們了,但是沒有;我以為自己紅了,他們可以尊重我,但是沒有;我以為來到了美國,這里會讓我變得更好,但是我不知道;我常常回憶過去,詢問自己:這一切是否值得,我沒有答案,唯一知道的是:這一切不過是我不認命的結果;我不認命,或許是否能夠成為他們早已經不在重要;
原文鏈接:
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app_id=310000&_appid=AndroidPhone&_version=7.3&_bsize1080_1920=&sharechannel=wx&pk=5876e5d59490cbe345000020&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