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你參加一個線下課程,進入教室后,你首先關注的是什么呢?
A. 坐在哪里舒服?方便聽課?午飯怎么吃?晚上怎么睡?
B. 誰陪我來?他在哪?我怎么對接上?
C. 這里誰說了算?下課哪里聚餐?我被記住了沒?
以上三種選擇分別代表了三種副型
A. 自保型:關注生活中那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會讓生活有合理的基石。
B. 一對一型:對生活懷有好奇和熱愛,喜歡深度鏈接。
C. 社交型:喜歡面向所有人,鏈接人群和社會。
你是什么型呢?
對于自己而言,和10個人的泛泛之交,不及和3個人深度的同頻共振。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個理念、一句話,一件小物,就會產生無限的漣漪,甚至都會有心跳加速的感覺,總會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活著。
然而,社交誠可貴、自保價更高,若為體驗故,二者皆可拋。在外界看來,自己是一個很social的人,在大部分場合都能夠做到游刃有余,而在自己看來,覺得更像自保型,感覺比較匹配那個需要確保穩定性和安全性的自己。然而,當組長在分析人板時,提到一對一型和自保性在對待金錢態度上的截然不同時,我可以百分之百確認自己是一對一型,因為自己生命中99%的錢都花在體驗上了,大到幾千塊的課程,小到三五塊錢的好看的小本子,在我看來,都是和自己的生命進行鏈接的重要方式。貴不貴永遠不在考慮范圍,自己看中的永遠是爽不爽。
就拿買本子而言,記得上中學的時候,有些零花錢,會時不時買漂亮本子回來。被媽媽看到后,就會被教育:“明明一兩塊錢的本子就能拿來用,干嘛花兩倍的錢買這種硬皮本,整天亂花錢。”雖然嘴上不敢反駁,可心里的立場堅定得很呢 “本子和本子怎么能一樣呢?我這可是拿來做摘抄的本子呢,上面都要一筆一劃記錄我喜歡的文字呢,怎么可能用那種長得一模一樣的普通記事本呢?這可是記錄我的青春的本子呀,當然要好看啊!”
還有買杯子,正常人可能有一個杯子就夠了,可我大學時期同時在用的杯子竟多達五六個。那時競選優秀宿舍,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該放東西的地方啥都不能放,東西全部藏起來。于是我超配額的杯子成為了眾矢之的,大家勒令我必須解決掉一些。我心疼地向她們解釋:你們別看它們都是杯子,可它們是不一樣的啊!你看,這個不銹鋼杯用來喝熱水,這個塑料杯用來喝溫水,這個可愛的cup用來喝牛奶,這個用來喝果汁之類云云。想也知道舍友們的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恨不能把我連人帶杯子扔出窗外。是的,我就是這樣一朵奇葩。
更過分的,一次放假回家給媽媽買零食,本來已經稱好了,按理說塑料袋一裝拎著得了。結果抬頭看到柜臺上有禮盒,于是外貌協會的我問柜員禮盒怎么賣,她報了個價,我想也沒想說,那再來個禮盒吧。想也知道,回家被好一頓教育:“零食買了就買了,好歹能吃到肚子里。這盒子有什么用,花錢要它做什么?還占地方,賣廢紙都不值錢,真是太不會過日子了。” 這種三觀端正的言論自然無法反駁,只能一邊品著零食,一邊心里想: “那能一樣么?塑料袋裝著多普通,這禮盒一裝多喜慶、還吉利,高端大氣上檔次,多有品味,多有情調。你們這些凡人不懂。” (有時候真的也是被自己這放蕩不羈還理直氣壯的消費觀折服了)
參加藝馨組長的天賦發掘營后,觸動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看見即療愈”。也是在了解了自己的副型后,才知道為什么學了那么多理財的方法和技巧卻還是做不好理財這件事。說到底是因為在自己內心的度量衡上,獲得多樣的生命體驗比小金庫的一個數字要重要的多。所以,知道了問題的癥結,才能更好地尋求解決辦法,不知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