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技術及衍生項目已覆蓋了全世界超過80%的互聯網生活,諸如可穿戴技術、人機交互、情感計算、3D打印、編程教育等。毫不夸張地說,該實驗室主任伊藤穰一每次開口,全世界精英都會側耳傾聽。最近,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了伊藤穰一與《連線》雜志特約編輯杰夫·豪合著的《爆裂:未來社會的9大生存原則》中文版。
作者認為,技術不論好壞,都將重塑未來社會生態和人們的生活思維方式。那些遵循科技邏輯(或稱“互聯網思維”)的人,意識到我們正踏入一個被新規則、新科技、新思維掌控時期的人,都將在經濟社會里搶占先機。
第一條原則:“涌現優于權威”。當大量細微的事物通過簡單的選擇行為,如向左還是向右、買入還是賣出等,表現出遠超個體能力的特性時,“涌現”便會發生。自然界中蟻群、魚群、鳥群、蝗蟲都顯現出了“涌現”的內在特質。一元組織擁有比個體強大得多的能力和智慧:蟻群知道附近有沒有食物,何時采取躲避動作,需要出動多少螞蟻去尋找當天的食物或抵御攻擊。人類大腦也是如此,以正確的方式將不太復雜的部分相互連成網絡,便可涌現思考和意識。互聯網為“涌現”提供了更多可能,從權威到“涌現”的轉變將催生新智慧。
第二條原則:“拉力優于推力”。所謂“推力”,指企業或組織用各種方式推銷給你的東西;而所謂“拉力”就是自己有需求而主動獲取。在互聯網時代,分布式的、來自底部的主動需求,要比從上推下來的東西更有價值。對企業家來說,“拉力”戰略利用創新帶來的低成本,使溝通交流、原形設計、資金籌集和新的學習方法成為可能。信息和指令從權力中心推向邊緣,資源將被“拉”到需要的地方,世界將從“資源儲存”向“資源流動”轉變。
第三條原則:“指南針優于地圖”。相比掌握詳細的地形信息及最佳路徑的地圖,指南針是更靈活的工具,需要使用者發揮創造性和自主性找到自己的道路。
第四條原則:“風險優于安全”。隨著創新速度不斷加快,要求創新者和投資者權衡現在就做某事的成本與此后再做的成本,那些能最深刻地理解這個公式的人將會最終獲勝。
第五條原則:“違抗優于服從”。探索、質疑……這種對待工作和學習的方法幫助推動了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也改變了從制造業到安全產業等各行各業的發展軌跡。“沒有人是靠別人告訴他怎么做而贏得諾貝爾獎的”,沒有違抗就沒有大發明,因為創造力需要擺脫束縛。
第六條原則:“實踐優于理論”。在節奏快變成新常態的未來,等待和計劃的成本要比先實踐后隨機應對更高,商界把新嘗試帶來的“失敗”看作一次廉價的學習機會。
第七條原則:“多樣性優于能力”。傳統的管理實踐經常會在“誰最適合做哪項任務”上大錯特錯。至少在納米生物技術領域,將人才與任務匹配的最佳方式并非是讓學歷最高的人承擔最困難的任務,而是要觀察成千上萬民眾的行為,并確定誰最具備完成該項任務所需的潛質,領域差異往往使外行人更能解決難題。“多樣性不僅僅是個基本準則,或者某些人力資源演示文稿中無關緊要的要點,它更是一個聰明的戰略”。
第八條原則:“韌性優于力量”。就網絡安全而言,戰無不勝的防線是災難性的幻想,不斷改變的、無法預測的防御措施才具有有效的防護力。
第九條原則:“系統優于個體”。負責任的創新不只需要速度和效率,也要持續關注新技術帶來的整體影響,理解人、社區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例如,谷歌在介紹其無人駕駛汽車時,強調汽車只是個“個體”,駕駛汽車的人工智能是“系統”,因此,傳感器和軟件都設計成能處理現有的道路設施情況,解決比如醉駕和幫助行動不便者駕車等共同問題,旨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真正的變化。
在伊藤穰一和杰夫·豪看來,世界正處在根本結構性變革中。人類從根本上來說是具有適應性的,只是我們創造的社會更重視生產力而非適應性。“當我們為追求速度放棄跑鞋選擇超音速飛機時,如果社會能經受住最初的爆擊,我們可能依然發現,這架飛機上的風景正是我們所一直追尋的。”美國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曾說:“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