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要好的朋友想辭職,打電話問我的意見。
我想知道這個決定是他一時興起的念頭還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于是我問他是怎么考慮的。
他是這么跟我說的。
朋友在一個還算不錯的企業上班,工作也算輕松。他們公司有產品跟銀行合作,而他的工作就是不時到各地去出差,做著類似售后維護之類的工作。
做了一段時間之后,他就有點吃不消了,畢竟經常出差還是挺累的,而且工資也不是很高。而且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售后維護這種工作技術含量不夠高,學不到什么東西。
他怕自己再呆下去人就呆廢了。
我聽完他的分析覺得挺有道理的,便也同意他辭職。
結束聊天的時候,他態度堅決的跟我說了他的計劃,什么時候辭職?辭職之后去哪?找個什么樣的工作?
我一直以為他去追求他的詩和遠方了,直到最近聯系的時候才發現他原來根本沒有辭職。問其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朋友告訴我,雖然他確實很想辭職,但是擔心辭職之后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其他工作?應該找什么工作?找到了新工作之后會不會還不如原來的?
我突然明白他是有點怕了,怕未知的未來,怕付出沒有回報,所以,寧愿在這里呆著。
每個人的心里或許都住著一個小野獸,我們害怕他,對他避之不及,而且我們越是害怕,野獸就越是兇猛。
今天早上一個同事給我發消息,問我能不能幫他安裝一下Microsoft Project。我以為他是不知道哪里有安裝包,怕下了一些其他的軟件。
然后我就找了一個地址給他發過去。
過了一段時間之后,他又給我發消息,說裝不起來,讓我去看看。結果我過去之后發現他只是把軟件下載好了等我去安裝。
有一句話說的很有道理:”很多人為了不改變,愿意做任何努力“。
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總說我學的是啞巴英語,只會背不敢說。越是怕英語就越是學不好,越是學不好就越是怕,于是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世上的事情大抵都是如此。
學一下怎么安裝軟件很難嗎?只需要會下一步,然后破解一下就行;升級一下軟件很難嗎?只是界面有點不一樣而已;自學一點辦公軟件很難嗎?每天5分鐘學個1個月就可以用的很熟練了。
改變真的有這么可怕嗎?
折磨我們的往往是想象,而不是真實。
很多人一定有這樣的體會,沒有下過廚會覺的燒菜好難,但是燒過幾次又會覺的,其實就那么會事;沒使用過某樣東西的時候覺的好難,但是學著用過幾次之后發現其實那么簡單。
我以前一直覺的給電腦重裝系統很難,但是在大學自己學著裝了一遍之后,真的是覺的裝個系統不要太簡單。
而這最關鍵的是:”如何克服恐懼,邁出第一步“。
在一個TED的演講上,我知道了如何進行恐懼設置,我發現這才我想要的。
其實也很簡單,主要有3個部分,我們可以分別寫在3頁紙上。
1.你害怕什么?
第一頁紙上有3列,分別是”最壞的情況“,”如何預防“,”如何修復“。
以辭職為例,最壞的情況就是”找不到工作,然后錢還花完了“,”找的工作比原來的還差“。
那么如何預防呢?
1.攢半年的生活費,然后先投簡歷,覺的差不多了再辭職。
2.面試的時候要多做一點調研,多問問未來的新同事。
如果真的發生最壞的情況,那么我們也應該要有修復的辦法。
1.先借一點錢應付一下,放低身段,先找個工作。
2.積蓄能量,再另謀他出。
2.一次嘗試會帶來哪些好處
第一頁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恐懼,第二頁讓我們知道,如果去嘗試,我們可以收獲什么。這些收獲并不只是說經濟上的,而是包含生活,理想,經濟方方面面的。
比如大多數想辭職的人最大的考慮就是工資和發展機會。
3.不行動的代價
不要覺的只有行動才有風險,其實不行動也是有風險的,而我們往往很容易忽視維持現狀所帶來的代價。
所以我們的第三頁紙就是設置不行動的后果。
想象一下,如果不行動,一直安于現狀。一段時間之后你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會是你自己想要的嗎?會不會有一天突然就被淘汰了?到那個時候,我們又該怎么辦?
設置完這3頁紙之后,我們可以給這些事情打個分,對我們影響大的事情對應的分值也高,最后我們只要比較這些分數,我們就可以知道自己下一步應該怎么做了。
忘了是在哪本書里面看到過一句話:”那些熱愛學習的人和那些抗拒學習的人的理由是一樣——不知道學習有什么用“。
只不過熱愛學習的人會考慮學習可能帶來的收益,而抗拒學習的人則是害怕改變,習慣了安于現狀。
電影《激戰》中有句臺詞,我一直很喜歡:“上了臺,你就不要怕,怕就會輸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