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以為未來只有兩種人能活的瀟灑滋潤:一種是極端理性的,那些懂算法、編程的人即在此類;一種是極度感性的,那些能把感情注入到文字、照片和視頻里的人歸在此類。
說理性的人活的滋潤是因為,未來的世界基本會運行在技術的基礎之上。“互聯網+”的愿景還未完全實現,“AI+”又來了,而且似乎來勢更加兇猛,不僅說要取代工廠里從事重復、機械工作的工人,現在據說也要“革了”醫生、記者、司機的“命”。AI能不能完全替代醫生、記者、司機我不知道,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AI可以幫助醫生、記者和司機更好地工作,君不見IBM的Watson剛剛來到中國,2個小時內就為20多名癌癥患者提供了治療方案。今日頭條上線了能自動寫稿的機器人,Google、Uber、百度、Intel都在花重金研發自動駕駛。
費了這么多口水,無非是想說“看吧,未來技術真的很重要”,所以未來更會是理性人的用武之地。有位資深語音工程師轉發了快手的報道后,忍不住在朋友圈感慨:學好計算機是農村孩子們為數不多的出路了。
理性的人踏實靠譜、講邏輯、執行力強,但是作為一個人總歸是太“硬”了。提到理性的人,“硬”是我腦海中第一個跳出來的字。他們就像寫出的代碼一樣,if...then...elif...else,總歸容不得有什么意外。即使是閑扯八卦,也要用邏輯來說服你。話說的是沒錯,但是很多時候就是讓人不爽。就像一對情侶吵架,男生堅持要跟你說道理,幾個人能聽得進去?跟理性人聊天其實不是聊天,準確說法是Q&A,你問一句他答一句,從來不會超過3個回合,好比打羽毛球一直不停發球、撿球,根本沒辦法接。Siri、Cortana都是理性、邏輯和數據的產物,所以你跟他們聊天經常把天給聊死了。
感性的人相比之下“軟”了很多,無論是寫出的文字,還是拍出的照片,還是言語、打扮,總是蘊藏了很多的感情和底蘊。我認識一個妹子,在文學、哲學上造詣頗深,每次跟她聊天會非常舒服,所謂“如沐春風”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感性人是通人性的,通人性不同于理解人性。心理學系受過專業熏陶,讀了很多社會心理學、進化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的書,可以說是理解人性。但是假如他們看到女友新買了一個漂亮的包包,聯想到“這是原始人采集漿果的需求在現代社會的反映”,而不是上去夸贊一番女友的眼力和品位,那么跟通人性的層次至少還隔著幾條街吧。今天看到有人把負荊請罪的故事附上《七旬老漢為取悅同性伙伴,竟半裸上門求鞭打》的標題,問了下周邊好幾個學新聞的朋友,都想點進去。所以這件事,你讓理性人去做估計很難做好。
未來是屬于理性人的,他們為世界搭好了一個框架,但是如果世界是按照他們的邏輯去運行,那么世界就像金屬一樣冷冰冰的;未來也是感性人的,他們為本來冰冷的世界帶來一絲溫度。前兩天看到某個公眾號說未來的人需要同時掌握寫文章、寫代碼兩種能力,直接把我所謂的理性、感性的歸類合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