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申明:
文章作者:魏浩然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
上進之人(imweihaoran-xuexi)
轉載時請務必注明作者及來源。
文章結構:
- 我準備每日更新的起因;
- 帶你更新一個概念;
- 人控制不住自己的原理簡述;
- 公眾號的一些說明。
這篇文章,我不想依照只給你講一件事情的原理來寫,不過寫的內容順序是按照上面我給出的文章結構來的,因為我就想一次性告訴你這4件事,就當這是我寫作的一個實驗吧(但是今天要說的可不是這個實驗)
準備每日更新公眾號的起因
從今天開始我準備每天更新我的公眾號文章了,這對于目前的我來說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不過肯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后做的決定。
其實從元旦開始,我就一直在學習并踐行很多東西了,而大部分的學習方法(或者說是學成的方法)是——持續行動,直到真正熟練。但是持續行動這兩個字看似簡單,其實真的很困難。
從春節開始到現在,我就在大量閱讀文章,觀察各種相關社群活動,分析無法做到持續行動與能做到持續行動的人,以及踐行思考大牛的方法論。
在踐行過程中,我也斷斷續續停過幾次,不過沒有關系,重要的是我現在還在行動。經過不斷的調整與總結,我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方法論,不過是否有效,還要看踐行結果。而公眾號的每日更新,就是我這次的踐行實驗。
其實有一個每日行動,已經被我保持了下來,就是——保持每天閱讀(從春節保持到了現在)。
帶你更新一個概念
還要告訴你一件事,“持續行動”這個詞,放在這里并不準確。
如果把它理解為是“執行力”的話,也不太準確。
為了防止概念不清,我這里做下描述,其實行動還分兩種:
- 刻意
- 非刻意
舉個例子:
- 有些人說要去玩游戲,真的是說做就做,并且保持天天玩似乎并不是難事。(這是非刻意)
- 而有些人學習新的技能,能感覺到層層阻礙,但依然刻意去行動去做(顯然這個就叫刻意)
以上其實都叫有執行力,只是一個是非刻意的情況下,一個是刻意。上面舉的例子可能你覺的極端,不好理解。
用工作舉例,完成安排的事情會有3鐘狀態:
- 有些人工作安排下來,自然而然就去做事情了;
- 有些人工作安排下來,不僅不會馬上去做,可能還會完成不了;
- 還有一些人工作安排下來后,對他來說馬上行動去完成這項工作,是++有抗拒有阻礙的++,不過他最后的結果,也是完成了工作
第一種很自然而然就去做事情的人,對他來說,工作安排下來了,就應該馬上去做(這件事情已經成為了非刻意的事情);第二種,對他們來說去行動與完成這項工作都很困難(只有讓自己刻意去做這件事情才行,但他并沒有突破這層障礙);第三種,其實和第二種是相同的,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刻意去做了這件事,并且最后完成了工作。
如果假定1與3這兩種情況的人,做出來的東西都是保質保量的,那么這兩種人都可以被說是有執行力的,但顯然這兩種人是有區別的,所以這種描述也比較模糊,所以我稱呼第三種人的行動叫做:刻意練習
在上文中我一直在琢磨的其實就是如何能做到持續的刻意練習,因為幾乎學習所有的新技能,或者去做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刻意練習的,直到練習到熟練以及非刻意就能去行動的地步。
人控制不住自己的原理簡述
其實在分析思考并踐行刻意練習的過程中,還讓我得出一個論斷——刻意練習如此困難,是因為這本來就是人性的缺陷,而能做到刻意練習的人,往往不是因為他沒有缺陷,而是因為他利用了人性其他缺陷,來填補了這一塊的缺陷而已。
為什么這么說?
其實現代的腦科學已經可以解釋了:人類進化最早期最先長出控制行動的大腦,被我們稱之為本能的大腦(主要控制欲望等等本能的行動),它沒有思維沒有情緒;
過了很長的一個階段,人終于進化出了能產生情緒的大腦;又過了漫長的歲月,人類終于進化出了高級生物特征的大腦,又稱理性大腦(主要是指前腦額葉)。
當然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會覺得體內有多個自己的原因。
本能大腦,經過最長的進化,它很強大。
情緒大腦,沒有本能大腦強大,但能力也可以說是一般。
而進化時間最短的理性大腦,還尚不成熟,對比前面兩個大腦,就像嬰兒一樣的存在。
你說你的理性大腦怎么打的過那兩個大腦?只能與它們做朋友,或者讓它們為你所用,理性大腦是對付不了它們的。
這樣一看,其實就解釋了很多問題了,包括我還聽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個男牧師,在傳教的時候,因為下面的某個器官(不要問我是什么器官-.-),會經常不受他控制的勃起,令他羞憤難當,終于有一天,他受不了了,用刀,直接切掉了這個器官(啊,好痛~~)
所以,刻意練習絕對不是打敗心中與自己作對自己(理性大腦VS本能大腦與情緒大腦?——NO),還有個說法是,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擦,莫名躺槍,我之前有篇文章的標題就是這個!】
公眾號的一些說明
- 其實關于文章的每日更新,我自己都不確定我能否做到,但是我現在不想管這個,先保持每日更新,一個月后再說吧。
- 如果我有篇文章講的東西蠻重要的,但是我發現我沒有寫好,我可能會重新編輯再重新發出來。
- 每日更新不代表文章沒有質量,我永遠都會記得——只做有價值的分享。
- 哪怕真的有意外,電腦沒在身邊,至少手機一定在的吧,我會用文字的方式更新。
- 最后我不給自己找借口了(/捂臉)哈哈。
很多東西我還在踐行中研究,今天寫的也很淺,不過在以后有的是機會分享出來。
看了那么多,我不得不說如果你是個上進的人,或者期望成為上進的人,現在就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了。
不是因為在這里,我會分享我的重要知識、成長、有趣的見聞以及引人深思的一些問題。
也不是因為,開始你可能會看到了我的笨拙、不足,然后過不了多久你們就能看到我的明顯變化。雖然親眼所見一個人是怎樣進步成長的,對你來說一定會非常有觸動及啟發。(當然觸動與啟發是會有的,我自己也會階段性的匯報我的踐行成果與感悟)
最重要的是,你要自己去踐行,才能真的會有所收獲,并且在這里你能獲得一個不斷學習、積累、進步的朋友,激勵你,與你共同成長。
美國最杰出的商業哲學家吉米.羅恩(Jim Rohn)曾經有一個經典的論斷——“你就是你平常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所以關注我的公眾號,與我共同進步!
我是魏浩然,如果本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
- 還請不吝把他分享給更多人。
- 或者給我分享一些你所知道的知識、對于這篇文章的見解或建議。
- 再或者可以給作者贊賞,表示對作者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