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學會了思考,腦袋里常常會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人從哪里來?我們為什么要活著?人生到底是要找尋什么樣的價值?怎樣活著才算有意義?……
這些問題一直都不斷地在腦海中游蕩,從來沒有找到過答案,直到讀到余華的《活著》時,才對人生和活著稍微有一點領悟。
然而就如同楊絳先生的那句:“沒有經歷過人生,其實是看不懂書的”,初讀《活著》時,并沒有領悟書中深意,只覺故事很悲慘,主人翁很勇敢。
如今經歷過身邊的親人的生老病死,自己受過生活的洗禮后,再來回顧此書,對活著又多了一分理解。
其實每個人最初都會像福貴那樣,把生命和財富看做是一種可以用來揮霍的資本,不把家人和愛放在心上。
只有經歷生命被威脅,隨時都會面臨著死亡的時候,才會懂得生命的可貴;
只有經歷過家徒四壁,朝不保夕的生活,才會懂得人有一點賴以生存的資本是多么的重要;
只有當親人一個個離開自己,回到家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感受不到他的關心的時候,才懂得失去的痛苦。
然而人活著并非要事事求全,因為人生需要不斷地尋找,體驗,才能在成長中漸漸地懂得活著的意義。
活著,就是一個不斷“弱化”自己的過程——探索、對抗、妥協、和解
作家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說過: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福貴生命的最后,和一頭叫福貴的老牛一起生活,生活無欲無求,每天帶著老牛去地里耕一點地,累了就歇歇。
老牛偷懶了,福貴就在它身后喊: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生活似乎也沒太多的奢求,此時的福貴,已經是一頭受了錘的老牛,沒有了任何的奢望和欲望,唯一的心愿就是帶著對親人的思念好好的活著。
年輕時候的福貴可不是這樣的,他的人生苦難比普通人要多得多,同時,人生經歷也要比普通人精彩得多。
年輕時候的福貴,是個地主家的敗家子,家里良田萬頃,被父親敗了大半,到了福貴這里已經所剩不多。
然而福貴并沒有看出家敗的氣象,他把人的所有本性都發揮出來了:看見漂亮姑娘就追(家珍),在外面吃大餐,當嫖客,賭錢,回家倒頭就睡……
這個時候的福貴根本不懂什么是生活,自然也就絲毫不珍惜生活,放著懷孕的妻子、年幼的女兒和年邁的父母不管,只顧自己享樂。
這頗和叛逆時的我們相似,父母對我們滿懷希望,費盡心思只為我們能夠有個好前程,然而我們為了證明自己長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了,絲毫不顧父母的感受,自以為是的做著自認為很酷的事情。
等到經歷了一些事情,懂得了感恩與回報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都是荒唐至極的事情。
福貴把家產敗光,把父親氣死,才漸漸懂得了珍惜,然而這個時候的福貴不算成熟,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是從這個時候才開始成長。
福貴把心思放回家里后,才發現從前沒有看到的好,家珍是個賢惠的妻子,鳳霞是個懂事的孩子,母親是個慈祥的老人,家里所有人都是相親相愛的。
正當福貴開始探索自己的人生時,人生的真正考驗才真正的到來,他去給母親買藥被強行拖去充軍,在戰場上,福貴幾次逃跑,不斷的與命運對抗著。
可是歷經無數次的逃跑,都沒有成功,福貴最終放棄了,他選擇聽天由命,用時間來解決面臨的難題,他想,總有一天戰爭會結束,總會有機會回家。
一切無法解決的問題,都可以讓時間來解決,戰爭結束了,福貴回家了。可是戰場的戰爭結束了,人生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鳳霞因為生病未能及時治療,高燒把嗓子燒啞了。母親舊病纏身,等不及見福貴最后一面離開人世了。土地因為要搞大鍋飯和合作社被征收回去了……
小人物面對生活的苦難,唯一能做的對抗就是哭泣和抱怨,可是命如浮萍,生活才不會因為你承受的痛苦夠多了而對你手下留情。
生活好不容易有所改善,兒子又因為獻血過度死了,女兒因為難產去世了,重病在身的家珍受不了打擊也走了,女婿二喜被水泥吊板壓死了,外孫苦根因為吃豆子脹氣也死了。
福貴連連失去親人,一次又一次的承受著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一次又一次的失去,讓他懂得了妥協,生活總會生出新的希望。
兒子死了還有女兒,女兒死了還有家珍,家珍死了還有二喜和外孫,二喜死了還有外孫,生活總有希望……
外孫死了,那就完成他和外孫的約定:養一只小雞,雞長大了變成鴨,鴨長大了變成鵝,鵝長大了變成牛……
于是福貴買下了一頭已經被榨干了價值,將要被屠宰的老牛,相依為命,帶著對親人的承諾和思念,平靜的生活著。
活著,就是一個不斷“弱化”自己的過程。福貴從最初的玩世不恭,慢慢地被生活一點點磨去了棱角,不再事事爭輸贏。
在一次次的冒險中,找到了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生命才是一切的源頭,不再事事強出頭。
在一次次的痛失親人中,福貴懂得了人生無常,失去是人生的常態,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眼前人。
在一無所有時,福貴學會了與人生和解,學會給自己找希望,唯有自己活著,才能證明那些逝去的親人曾經來過。
活著,就是不斷地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幸福、苦難、無聊、平庸
余華在韓文版自序中寫道: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每個人年輕時候都充滿鋒芒喜歡和這個世界硬碰硬,更是喜歡把自己的不滿和痛苦大喊出來。
然而漸漸你會懂得,無論是硬碰硬還是喊叫,都不能讓你的生活更好,硬碰硬也許會讓你吃虧,而喊叫也換不來幫助。
雖然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但是你要知道,那是對于愛你的人來說,而這個世界上,真正愛你的人并不多。
或許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發現:現在發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少了,那些曾經掉了根頭發都要發一個朋友圈的人,已經變成三天可見了。
其實這個轉變的過程不是代表他不愛發朋友圈了,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已經學會了忍受,他的內心已經變得強大了。
曾幾何時,我也是一個剪個指甲都要在朋友圈宣布一下的人,當我經歷著生活的無常,獨自面對著自己的親人被病魔折磨,自己一個人在醫院孤獨無助的時刻。
我想要發個朋友圈求助求安慰,卻發現往日那些自己以往交情很深的人都選擇視而不見,更多的人是選擇看熱鬧和冷眼旁觀。
我終于明白了,一個人必須學會自己承擔生活的重任,學會忍受生活的痛苦,當你度過破繭的艱難時刻,人生處處是高光時刻,因為你本就來自深淵,再也沒有什么可以打倒你。
就像福貴,曾幾何時是人人吹捧的少爺,等到家道敗落,身邊的人立馬變了嘴臉,曾經百般殷勤的人都躲得遠遠的,沒有幾個真心幫助他們的人。
然而人不能因為別人不幫你就恨別人,怨別人,因為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即使你墜落谷底,別人從你身邊路過都不愿意拉你一把,你都沒有資格怨別人。
你唯一可以做的,就只有自己爬上來,自己去忍受那個痛苦的過程,因為活著本就是一種忍受。
我們要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贍養父母,養育子女,都是我們的責任,不能因為艱難就不去負責,也不能因為痛苦就選擇放棄。
當父母年邁時,疾病纏身,我們必須要一步一程地慢慢地護送他們走到生命的終點。子女年幼,我們也要為他們計算前程,盡自己所能把最好的都給他們。因為這都是責任。
但是人生不只有痛苦,生命也不只有責任,很多東西你付出后總是會有回報的,在你竭盡所能地愛自己的家人時,你收獲的是幸福,那是生命里結出的最美的果。
苦難、責任、幸福都是人生比較容易忍受的,因為責任是根植于心的,幸福是樂于接受的,苦難是突如其來的,這些東西都是被動忍受的。
人生最難忍受的是無聊和平庸,因為這兩樣東西是可以改變,卻又不夠努力,最后到生命的盡頭才會發現,原來自己的一生都因為自己的膽小和懶惰變得如此平凡了。
這也正是很多人活到生命的盡頭時,久久不能閉眼,悔恨這一生好多事情都沒能如愿的原因。
然而你不得不承認,這也是現實的一部分,明明豪情壯志,明明心懷夢想,卻被身邊的一切束縛,最終抱憾終身。
活著就是不斷的忍受,或許當你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再那么的浮躁,也不會對自己太過苛刻,因為人生本就不完美,我們要試著喜歡“殘缺”。
活著,就是一個不斷離別和失去的過程——一別青春、二別繁華、三別紅塵
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經歷著失去,也在不斷地做著告別,到頭來你會發現,其實沒有人可以陪你到永恒。
失去并不是損失,離別也不是壞事,因為只有我們不斷地更新自己,不斷地和過往告別,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每個人的一生大概要經歷三次離別:
一別青春,脫離父母和學校搭建的避風港,走上自己人生的戰場,學會獨自面對人生的風雨。
二別繁華,追求金錢、名譽、權利后回歸初心,發現內心的繁華才是真正的繁華,人生的價值不在于身外之物。
三別紅塵,一切繁華落盡,身邊物是人非,發現只有平靜的活著,帶著希望的活著才最有意義。
告別青春,意味著朝氣蓬勃,也意味著懵懂無知,會在最有朝氣的年紀,做出很多錯誤的事情,但是都會因為年輕,而被原諒。
福貴的青春,可以用“放蕩”二字來形容,在父母的寵愛與縱容下,他幾乎為所欲為。他把自己的妻子扔在家里,自己在外面吃喝嫖賭。
身懷六甲的妻子家珍挺著大肚子去賭場找福貴,福貴不但不和家珍回家,還對家珍拳腳相加,然后找人把家珍扔出賭場,自己接著賭。
他喜歡一個胖Ji女,每天叫那個女人背著他,到老丈人家的米行給老丈人“請安”,把老丈人氣的臥病在床。
他把家產房產田產全部敗光,一家人一時間無家可歸,父親被氣病,不久就離開人世,家珍被老丈人接回娘家,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一下子從人生的巔峰墜入谷底,福貴才學會了成長,才把自己早已長出翅膀的身軀,從父母幫他鑄造的保護殼中脫殼出來。
拜別了自己荒誕的青春,福貴開始學會了承擔生活的重任,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脫掉絲綢穿上麻布,對他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福貴用沉重的代價換來了自己的成長。
告別繁華,福貴的繁華是從一出生就擁有的,用現代的話來說,他一出生失去了奮斗的目標。
在家破人亡時,福貴一下子學會了成長,也失去了昔日風光體面的生活,然而告別繁華并不是失去財富。
福貴一開始家里破產,他是不能接受的,生活的一切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但是他的內心并沒有完全的心甘情愿過平凡日子。
直到他被抓去充軍,生命受到威脅,才才覺得生命大于一切,看著他所在的連隊的領導被炸彈炸的血肉橫飛,他內心感嘆:去他媽的權利,在生死面前,個個都是凡胎肉體。
也許他曾經羨慕過軍官們指揮千軍萬馬的威風,但是看到在生死面前,人是那么的脆弱時,福貴再也沒有了羨慕的感覺。
當他回到了家里,看到曾經贏走了自己家產的龍二被槍斃,身中數槍,萬貫家財被充公,福貴才懂得,錢乃身外之物,有時候甚至還是“禍”,古話說的舍財免災果然沒錯,他暗自慶幸自己是個敗家子,只要和家人在一起開心地活著,再貧苦也是可以忍受的。
當他看到昔日戰友雖然成了縣長,風光無限,光宗耀祖,但是最后被別人抓去批斗,無家可歸,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福貴釋懷了有慶因他而死的事,更加篤定自己的平凡生活。
告別了一切“繁華”的福貴,更加地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他用自己所有的愛,去愛著自己的親人,內心沒有了任何追逐“繁華”和不甘平凡的想法,生活反而更快樂了。
告別紅塵,人活著的時候,或許什么都想要,可是到頭來什么都帶不走,心里有太多的負累,反而讓自己活得更加痛苦。
老年的福貴身邊只有一頭老牛,但是他活得很快樂,他沒有抱怨老天奪走他太多的東西,也沒有抱怨現在的生活太過艱難。
他每天帶著老牛到田里耕田,累了就休息,無聊了就和老牛聊聊天,天黑了就回家,內心不悲不喜,平靜如一潭歷經百年歲月洗禮的深井。
福貴告別了紅塵凡事,坦然接受自己的親人一個個離去的事實,叫著他們的名字,帶著他們的回憶,繼續自己的生活。
說到底,人生一直都在不斷地離別和失去,走一段說一聲再見,然后帶著希望繼續下一段生活,不抱太多遺憾,反而會更加快樂。
人生漫漫,每個人都要經歷無數次告別,才能活到生命的盡頭,完成最后一次與世界的告別。
不要因為失去的而久久不能釋懷,也不要因為得到的而沾沾自喜,學會把得失看做常態,接受生活的驚喜與磨難。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任何事物所活著
最后,用作者余華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任何事物所活著。
用旁觀者的視角來看,福貴的一生過得非常的苦。但是余華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從福貴的視角來看苦難,福貴是幸福的,福貴一直都在努力地生活,一直都沒有忘記活著的本質。
希望我們在追求生活的時候,不要忘記活著的本質是要“活”,愿我們在追求夢想和財富的路上,留一點時間和精力來好好生活。
不要為了追求身外之物,不顧一切,到頭來什么都有了,唯獨沒有命和健康,那樣的人生將會失去意義。
也不要因為受了生活的磨難就失去了活著的信心,面對生活的苦難時,挺一挺,或許就過去了。
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舊熱愛生活。愿你我都能成為自己的英雄,不懼離別不怕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