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到小城市甚至農村,向來是很多年輕人的兩難選擇。這也是《逃離北上廣》、《回家陪伴父母》等話題長居熱搜榜的原因。
很有意思的是,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到城市的年輕人,在面臨城市/小城市/農村的選擇時,我自身的想法經歷了一系列轉變。
今天就來聊一聊,我們應該留在大城市,還是返回農村?
01
2004年,12歲的我從小鎮來到市里上寄宿初中。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走進城市,那時的我喝慣了村里的井水,非常不習慣城里帶有消毒水味道的開水,只能買些茶葉或調制飲料和著開水喝下去;
我也難以忍受城里始終熙熙攘攘的人流,來往汽車的鳴笛經常讓我心煩意亂,甚至路邊下水道里的味道都會令我作嘔。
周末回家,我和老媽去菜地里施肥除草,看著眼前熟悉的盎然生機的山村綠意,想起城市里冰冷灰色如同牢籠的鋼筋水泥樓,我在心里感嘆:還是農村好!
2010年,18歲的我來到離家千里之外的城市讀大學。
許是就讀中文系的緣故,我的骨子里對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充滿了向往。
我仍然喜歡農村,更確切地說,我喜歡田園生活。那些《大學畢業生回鄉發展》、《高薪白領辭職返鄉發展農家樂》一類的新聞,經常能引起我的興趣和亢奮。
我腦海里還會浮現這樣的畫面:等我老了,就和愛人一起回村里,買一塊地,蓋一座房,從此讀書種菜、挑水垂釣、白云蒼狗……
那時的我大概沒有想到,多年后的今天,我會選擇在大城市扎根。我的人生大事,工作、買房、結婚、生子,都是在城市的版圖里完成。而當年在心里牽念不斷的鄉村,早已漸行漸遠,回不去了。
02
我終究成了鄉村的過客。
是的,再回到老家,我已經感到不習慣了。農村的道路擁擠臟亂,距離最近的購物商城也在15里之外,日常的娛樂生活只有打牌和看電視。
一大早就會被鄰居家的雞鳴狗叫吵醒,晚上10點還有人在唱卡拉OK,夜歸的青年仔騎一輛拉風的摩托車經過,車上自帶的音響震醒半條街。
當年在我心里認作是清凈之地的鄉村,如今比城市還要喧囂,而我已經與它格格不入。
鄉村終究成了我生命的底色,許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帶著獨家的鄉村記憶,站在城市的大街上,抬頭看著車水馬龍和腳步匆匆的人潮,心里涌起的是踏實感,還有生命拼搏向上的力量。
03
今天在看《大國大城》,其中有一章談到了在大城市生活的諸多好處。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是大城市的“人力資本外部性”,二是大城市包容性的就業創造。
所謂“人力資本外部性”,意思是說,在人口集聚效應比較強的大城市里,一個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不僅能提高自己的收入,同時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能相互學習和影響,從而帶動其他人收入的提高。
低教育水平的勞動者,在城市里也可以享受人力資本外部性的好處。比如在城市里工作的農民工,他們通過與身邊人的聊天與接觸,可以開拓視野,增長見識。
具體來說,我認識一個做飯阿姨,只有小學文化,來自福建農村,她在這一行業已經做了八九年。她的雇主都是高學歷、高收入的群體,她平時生活中遇到一些疑惑,比如孩子的教育、買房等事情,與雇主交談后,她也獲得了很多有效的信息。
確實,在大城市里生活,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給個人帶來的劣勢。
大城市的就業需求也比農村多得多。很多人天然地認為,低學歷低技能的人,在大城市里沒有安身立命的本事,能夠提供給他們的崗位也比較少,所以他們很難長期待下去。
事實恰恰相反。大城市里的富人相對更多,那么對消費型服務的需求也就更多,年齡大的、沒有學歷和技能的群體,也能在城里找到工作機會。比如月嫂、保姆、清潔工、快遞員、外賣員等,這些崗位都是不錯的選擇。
就像伊朗電影《小鞋子》里,阿里的父親帶著他到富人區去找工作,住別墅的富人們需要可以幫忙打理草坪的工人,所以他們順利獲得了一個工作機會,也得到了一大筆收入。
所以,大城市的生活有很多便利,無論是醫療、教育、交通還是就業等方面,都比農村要好得多。
總體來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相信年輕人的未來和舞臺,一定都在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