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句話,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之前只覺得很有道理,但無從細想,覺得沒有可操作性。看《習慣的力量》這本書,作者耐心的講明白每一個故事,會想我之前總愛說空泛的話,養成好習慣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些壞習慣就是藏在你的潛意識里根深蒂固,早就和你是一伙的,怎么辦呢?我甚至想過,意志力強大的人,可以壓制自己的壞習慣,不讓它存在。
但漸漸發現不是這樣的。
你拼命否定的,可能是你潛意識里最強大的存在。
這也是最近讀武志紅的心理學專欄慢慢想明白的一點。比如,一個人性格中有A ,同時就也存在一個負A。也發現最近讀書,越讀越著迷想要先去探索自己。
《習慣的力量》這本書的作者很會講故事,第一部分的前兩章,除去實驗室老鼠和猴子的實驗故事外,還有很吸引人讀下去的麗莎逆襲的故事,尤金生病后自己的記憶非常短暫,但是卻一樣可以生活的很快樂,知道該做什么,一個美國廣告人,成功的激發了大眾的渴求,給大眾建立了一個習慣,每天刷牙。
心理學家們感興趣的是,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讓一個人改變。比如沒有鍛煉習慣的人,開始熱衷于跑步,還樂此不疲。
2.
其實我想問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學習,了解“習慣的力量”?
為了改變,變得更好。如果理解了“習慣”是怎樣的回路,并通過潛意識來控制我們的行為,且我們的大腦始終是愉悅,不感覺到痛苦,那么,輕松省力的情況下完成改變是可能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因為了解“習慣”是怎么回事,來讓我們自己變的更好。
這本書第一部分的第三章講了一個教練鄧吉的故事。他明白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是什么,他明白壞習慣永遠都不可能被根除,所以,他的做法是,要改變習慣,你必須留住舊習慣回路中的暗示,提供舊習慣回路中的獎賞,但要插入一個新的慣常行為。
用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比如有酗酒習慣的人,他們以看到和酒有關的暗示,比如酒的圖片,酒吧等環境,會刺激他們對寬慰的渴求,這個時候,如果用別的行為比如,找朋友傾訴,和一群人呆在一起(戒酒互助小組)來代替喝酒這個行為,酗酒的習慣就在被慢慢代替,即不好的習慣回路被改造了。
但作者說,很多人有時候在壓力大的時候,會熬不過去,那些刻意“代替”好像不管用了,這個時候,需要信仰。要相信某種更高層次的力量融入了他們的生活。并且研究人員發現,起作用的也不是上帝,而是信仰本身,其實這信仰就是:你先要相信你是可以改變的。
這種“相信自己是可以改變的”信仰,是將改造過的習慣回路變成永久性行為的重要要素。
嘗試總結:
習慣是怎么改變的呢?
習慣不能被消除,只能被代替。
改變習慣的法則是:如果我們保持一樣的暗示和獎賞,就呢個植入一種新的慣常行為。但這還不夠,還要相信改變是可能的,這有時候更需要團體的幫助,才能把改變是可能的,變成信仰。
比如,如果你想戒煙,就應該培養一種新的行為,使它能夠滿足香煙在人身上產生的渴求感,然后,找一個可以提供幫助的團體,比如說一群戒煙的人,或者有助于你相信自己能遠離尼古丁的團體,當你覺得自己快要忍不住了,就去尋求他們的幫助。
這讓我有了別的想法。
比如,我們相信通過寫可以讓我們學會思考,也可以讓我們多讀一本書,來讓我們變的更聰明一點,當想明白了這一點之后,就需要改變我們平時注意力散亂,不能用到成長上的壞習慣,比如,看手機,漫無目的打發時間,我們看手機,或者無所事事時,可以去看書,然后寫寫自己學到了什么,當持續了一段時間,感覺到有壓力,也沒有看到什么改變的時候,我們可以找和我們一樣的人組成團體,這樣的團體即使只有兩個人就足以形成信仰,即,“我們可以通過寫,還有讀書讓自己變的更好一點,這個改變時可能的”。
3.
寫這篇讀書筆記,昨天已經看過一遍原文的第三章節,但今天寫時需要再重新過一遍。一開始以為這樣做沒有多少意義,讀朱光潛的《談美》其中他寫給青年十二封信中,第一封就是:談讀書。他說:關于讀書的方法,我不多說,只有兩點須在此提起。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的態度衡量書的內容。
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以及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讀到這里,有被理解的感覺,記筆記就更理直氣壯了。逼你讀的更仔細,接住作者拋過來球更多,還可以刺激你思考。就像財富自由之路上說的那樣,教育絕不只是信息的傳遞而已,更重要的是內化和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