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傳》原著中用兩條線來塑造男主,一條是家國情懷,一條是男女愛情。
在原著中,郭靖對于故鄉的熱愛和對于人民生活的了解是他最主要的特點,愛情線只是為了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錦上添花;
然而在電影中,主線好像變成了男主找女主的執念。
男主一直懷著對女主的愧疚感,路上順便救助了一下自己的兄弟,隨手阻止一個戰爭。
仿佛是在拍一部愛情片,對于民生的重視和熱愛成了配角。
當郭靖的“安達”(兄弟)三皇子拖雷告訴他,他的家鄉需要他時,男主卻說,他不是為了國家而回去的,而是為了找個姑娘。
最后兩人抱在一起,郭靖尋找的又不像是愛人,而是一個原諒。
同時,女主的嬌俏靈動、善良偉大以及聰明伶俐等各種優點似乎都被弱化了:
本來在山頂插一根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祭奠那些死在戰爭中的英雄,體現女主心系民生;
結果電影所表現出來的像是女主專門為了烤那只桃花酒燜雞,順便拜一拜英雄。
本來原著中的黃蓉并不是特別在乎財物之人;
結果在電影里,兩人有了過命的交情時,華箏公主大方地把自己隨身攜帶之物給了她,黃蓉不愿意把郭靖所贈的風車作為回禮,但也沒有以其它禮物代替。
本來,金庸先生所塑造的黃蓉不僅比女配華箏公主機靈,能給郭靖提出很多有用的點子,能看出作者對女主明顯的偏愛。
并且在影片中,導演刪除了郭靖不喜歡華箏的一個重要原因:郭母之死,就是因為郭靖未婚妻華箏公主的告密。
接著鐵木真用郭母強迫郭靖留下為自己所用,郭母只好為了大義自盡。
而在電影中,華箏沒什么動作,鐵木真也根本沒有逼迫郭母,這導致她的死完全就是怕自己拖累兒子,一場出乎意料的自殺。
書中,大汗和公主本來都是存在過錯的,這些情節更能體現當時統治者的霸權主義思想,以及官府對于底層人民的境遇無法感同身受;
結果導演讓他們成了整部片子中最無辜的角色。
特別是公主本人,在黃蓉還是個陌生人時主動出手相助,還幫她取掉了鎖命環中的毒蛇。
嘴上說得挺狠的,“要砍掉郭靖愛的那個女人的頭顱”,結果自始至終也沒后悔救情敵。
電影里的蒙古人,無論是從普通士兵還是到王子公主,都一直以為郭靖是回來找他們的,一看到郭靖就歡呼雀躍。
甚至在被郭靖拒絕之后依然幫助他、愛他。
戰場上,郭靖和一個陌生的中原女子牽著手說,如果想打仗,就踩著我們的身體過去,大汗就撤兵了。
一點都不像和中原有仇的樣子。
一個能以一己之力抵擋千軍萬馬,篡位輕而易舉,還不是自己的臣民,難道不應該是十分危險、應當立馬除掉的人物嗎?
從領袖的角度思考,通過這場戰爭借刀殺人,或許才是一箭雙雕的方法。
看來兩個人的生命在大汗眼里比國土擴張和蒙古人民安全更重要啊……
很容易讓觀眾覺得,是大汗自己就始終抱著厭惡戰爭的想法,郭靖只是給了一個臺階。
然后大汗就給男主個面子,順著下去了。
這又怎么能體現出一個武俠在維護和平方面所作出的貢獻,以及他對于國的熱愛呢?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或許徐克導演是想告訴觀眾,這些蒙古國的“安達”們才是真正的俠吧。
總之,這部電影可能會讓很多喜歡金庸武俠小說原著的觀眾都感到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