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陶在兩年前的夏天,被她的繼父玷污了。小陶當時瘋了一樣沖出家門,見著車,就往上撞。
幸虧,在民警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她活了下來,但一直郁郁寡歡。蒙在鼓里的母親,發現她越來越不正常了,不是躲著她的繼父,就是口出穢語。
經過一系列檢查之后,醫生告訴她的母親:小陶得了嚴重的創傷后應激障礙,比一般的創傷后應激障礙更為嚴重,恢復起來比較困難。
那什么是創傷后應激障礙( PTSD)?
騰訊醫典里這樣說: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個體經歷、目睹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后,導致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一類精神障礙。
創傷性家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當事人和其家庭能夠意識到問題,積極地進行心理疏導,慢慢地用心去療愈,許多悲劇就可以避免。
《不原諒也沒關系》是美國作家皮特·沃克的一本心理著作,被人們稱為復雜性創傷后壓力綜合癥自我療愈圣經。他是一名嚴重的創傷應激障礙患者( CPTSD),經歷了漫長而漸進的療愈之旅。在逐漸地自我摸索和心理探索當中,復雜性創傷后壓力綜合癥成了他最擅長治療的領域之一。
( CPTSD)最常見最棘手的5個主要癥狀是情緒閃回、毒性羞恥感、自我遺棄、惡性內在判斷(內在批判者),或者社交焦慮。
情緒閃回是一種突然發生且通常持續時間較長的退行。幸存者會退行至童年遭受虐待或遺棄時所產生的強烈的情緒狀態。它就像一部真實的暴力電影,讓人產生強烈的恐懼、羞恥、疏離、憤怒、甚至有自殺意念。
毒性羞恥感能夠在頃刻間摧毀人的自尊。如果發展成為極度痛苦的自我疏離,會讓人陷入混雜的被遺棄感,仿佛身處在全世界被拋棄的絕望中。尤其是惡性內在判斷,讓人習慣自毀,并且引發嚴重的社交與生存焦慮。
人類在面臨危險時,與生俱來的會產生本能反應。作者準確的描述為:戰、逃、僵、討好反應,合稱為4F反應,他們會分別發展成根深蒂固的防御模式,包括自戀型(戰反應)、強迫型(逃反應)、解離型(僵反應)、或者依賴型(討好反應)。
有些兒童單純受傷之后,能得到正確的引導是幸運的。但有些兒童,因為原生家庭的種種無明,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反復地受傷。如果你只是簡單的去勸他們原諒,無疑會給他們帶來更大地創傷。有些事情是原諒不了的,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我一個也不原諒。
親愛的,不原諒也沒關系。你是受過傷,但你可以不必再痛,從傷口處長出翅膀,成為更好的自己。可現實沒有雞湯這么美好,有的人會反反復復地出現創傷應激障礙,精神上的痛苦無法言表,甚至有的人腦部結構因此發生變化。
小玫在她的前男友與別人結婚的那一天,在他家的門口哭了一天。很多人無法看見她內心的創傷,把她當成了瘋子。她的家庭對她的各種做法也不理解。里里外外的壓力,讓她成宿成宿地睡不著覺。越是睡不著覺,她越是胡思亂想,最后真的瘋了。事情發展到后來,她的父母悔不當初,整天以淚洗面。
類似的悲劇還有很多,讀完這本書,我的感慨萬千:如果患者們能早日讀到這么好的書,也許很多事情的結局就會改變。有些幸存者,可以尋找足夠好的關系型幫助,來贏得足夠康復的狀態。但是要充分的保持覺醒,不能完全依賴他人,要恢復真實做自己的能力。
這個世界上真正的救世主只有自己,別人只能起引導或輔助作用。很多人造成的心理障礙源主要就是因為“關系”。在沒有能力處理好各種關系之前,我們要學會無條件的做自己,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系。作者提出了一個的關系型療愈的關鍵:即再撫育,它需要幸存者平衡地做自己的母親(自我母育)和自己的父親(自我父育)。
我們的父母即使很愛很愛我們,但不能完完全全地體會到我們的真實需求。哪怕是“為你好”,也很容易造成我們的創傷,使我們的痛苦更隱秘,更漫長,更復雜。當我們致力于重新做自己的父母時,自我同情和自我保護就會協同共生,就會按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去進行療愈。
自我母育最根本的任務是在內心建立一種“我們可愛,卻值得被愛”的深刻感受。還有一個基本原則:獲得無條件的愛,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權利。我們的內在小孩是充滿靈性和能量的。當你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對話時,一定要充滿愛和包容。
自我父育旨在建立自信,并培養為自己說話和自我保護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時光機營救行動”來模擬自己受傷的過程,然后讓“成人自我”提供保護從而感到足夠的安全,并且釋放出與生俱來的活力、好奇心和自發性。
最好的再撫育是一種平衡的動態活動,它講求平衡他人在撫育和自我撫育這兩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幸存者可以通過閱讀、求助、講述等方式去接受他人的再撫育。這個世界上充滿各種各樣的能量,有些人就是來幫助你療愈自己的。但我們要去接受“療愈永遠不會徹底完成”這回事兒,要學會在康復的跡象中去找到屬于自己的鑰匙,在求生——茁壯這一循環往復上下功夫。
作者在第二大章講了療愈的細節,里面有很多細節可以落實到具體的行動。特別是4F反應模式的相互搭配可以促進我們更好地去靈活運用它。有些東西你看著很簡單,但實際用起來卻很難,尤其是對于一些心理障礙患者來說,在別人那里根本不是事兒,但確確實實把他難為得不行。
特別是情緒閃回,讓人無從招架。作者真正經歷過( CPTSD),知道他帶給人們的危害有多大,一直在尋找方法。幸好,他找到了13個實用步驟,很多人把它貼在床頭,照著去做,在療愈中慢慢找回了健康的自己。
1.告訴自己:“我正在經歷閃回。”
2.提醒自己:“雖然感到害怕,但我身邊沒有危險此時此刻,我很安全。”
3.你需要并且有權利設定界限。
4.安慰你的內在小孩。
5.破除“閃回無休止”的觀念。
6.提醒自己現在已經擁有了成年人的身體。
7.慢慢回到身體里。
8.抵制內在批判者極端化、災難化的思維。
9.允許自己哀悼。
10.培養安全的關系并尋求支持。
11.學會識別觸發閃回的誘因。
12.弄清閃回的根源。
13.對緩慢的康復過程要有耐心。
《不原諒也沒關系》是全球數10萬讀者推崇的心理療愈經典,它提供了有效可行的焦慮與壓力緩解方案,值得我們反復研讀。
我讀了兩遍,發覺自己的內在小孩在慢慢長大,更能體會出CPTSD患者的煎熬,覺得自己非常有必要把這本書分享出來,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