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聯網保險日益興起,很多企業發現這是個可穩定提供現金流的金融工具,這也導致整個互聯網保險行業也愈發熱鬧,角色也越來越多樣,就是那種網紅太多然后你不知道誰是誰的感覺…
作為曾經在保險公司工作數年,要理清整個互聯網保險中的玩家都有點吃力。其實很難找到一刀切的分法,怎么分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所以將幾個維度融合在一起闡述,但區分出維度的主次。考慮到所處的互聯網行業,在分類時也決定是否互聯網化為分水嶺,分為線上與線下兩大類,再在里面按照產品類型、所持牌照等維度進行闡述與細分。
總的看來,線上類別中提及的產品都非常依靠互聯網,包括流量/保費的來源、整個核心使用流程、后續的服務環節,抽象的說就是他們的“根”在線上。但做法并不見得十分新穎,我們可以從其他互聯網行業中看到許多眼熟的例子,這或許也是其保費規模一直沒有爆發性增長的原因,因為最合適互聯網保險的做法還沒出現。產品方面,目前培育比較好的是意外險、醫療重疾險。
線下類型中提到的公司,雖然已經積極在嘗試互聯網化,譬如一些典型的互聯網用戶運營手法、使用技術手段優化服務流程、和電商渠道合作、給銷售隊伍更多的線上營銷工具等,但因為線下貢獻的保費占比對于線上還是有著明顯優勢,“根”還是在線下。
一、線上
所謂線上是指這類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都是來自線上,或者說核心交易環節在線上。
線上里面又可分為平臺型、工具型、場景型、公司型、創新型。
1、平臺型
針對用戶的不同,比如:慧擇、聚米、i云保、搭伙
平臺型很容易理解,一句話概括就是“保險界的淘寶”,平臺型多數遵循一樣的核心商業模式:從保險公司洽談商品=>賣給用戶=>賺取傭金差價,拿的是保險中介類牌照。目前來看,最后一個環節幾乎一致,差異化集中在前兩個環節,譬如以前是保險公司有什么平臺賣什么,現在會出現平臺提出建議,保險公司針對性的開發;有些保險公司會設立保險顧問隊伍,做強服務,促進銷售。
慧擇是針對C端的,也就是你和我一樣的路人,覆蓋全險種商品;聚米是針對保險銷售員的,同樣也是覆蓋全險種商品。
說到這里有些人可能有些奇怪,為什么保險銷售員需要到平臺購買商品,不是所有自己家都有商品可以賣嗎?
這里展開說比較長,簡單說下保險銷售員二個核心的痛點。一是客戶的需求有時候在自家公司找不到可對應的商品,譬如有的客戶需要車險,銷售員自家公司是賣壽險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找到另外的渠道滿足客戶的需求,總不能讓客戶跑了;二是有可能平臺上某些商品的傭金比例會比自己商品有競爭力,保險銷售隊伍的結構是典型的金字塔結構,越底層拿的越少,而平臺這種互聯網的做法顯然可以避開中間的支出,拿出更高的傭金。
既然說到保險銷售員那就也順便提下….目前各家互聯網保險行業中的公司愈發重視這個群體。除了意識到壽險很難用傳統電商推動外,銷售員背后輻射的客戶群體其實是十分可觀的。目前全國有700萬保險銷售員,那以人均對應10個客戶為例,其可輻射到的客戶達到7000萬,當然這估算很粗糙,但確實是個蠻值得想象的市場。
2、工具型
典型代表:保險師、向日葵
這類型對應的用戶群體大部分是針對保險銷售員的,常規C端用戶買個保險也很難用到什么工具,但銷售員就截然相反,銷售傳統的三個階段:破冰-促成-售后,都可以有許多工具可以幫助到他們,譬如微信端的營銷輔助、商品亮點介紹的工具、銷售技巧的提升、客戶管理等等。
工具型產品的切入邏輯很教科書,通過工具拉新=>形成留存=>轉化交易,同樣拿的是保險中介類牌照。
可以看到,工具型在以工具切入交易之后,也逐漸有了平臺型的樣子,同時上面提到的針對保險銷售,且以做平臺起步的聚米,也在補充工具板塊,可見針對這個群體的競爭已進入到一個新階段,產品日益趨同,平臺型和工具型將逐步融合。
3 、場景型/垂直型
典型代表:海綿保、OK車險、小雨傘
當你對比平臺型的網站和場景型的網站,你會覺得有蠻大的差別,雖然本質上都是互聯網電商,拿的也都是保險中介類牌照——場景型的網站會以某些非常細分的場景來進行導購,同時不同于平臺型商品類別覆蓋全面,場景型只會配合場景推出少量的商品。
場景型的核心邏輯是不斷尋找零散的、個性化的市場–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針對商品銷售–通過對許多小場景的覆蓋實現增加保費;而垂直型就是完全做一個單獨險種,全程打通,做到最好。
在場景型的思路下,保險定制也成為其必然會提供的一種服務,核心服務對象應該就企業用戶。當然我個人覺得保險定制。。。有許多我好奇的困難點,有機會再寫出來看看。
4、公司型
典型代表:眾安、弘康
為什么公司型會單獨成為一種類型?不知大家有沒發現,在介紹上述幾種類型時,我都特別提到了他們直接或間接持有的牌照——保險中介類牌照。公司型之所以要單獨拉出來,正式因為其牌照與線上其他類型的產品有著本質的差別——保險牌照。
拿了保險中介類牌照的公司,無論怎么折騰,工具切入也好,場景切入也好,其本身是不能自行開發保險商品的,他們終歸只是中介的角色。而保險牌照就可以開發商品,按照資質分類的話,還有人身險和財產險等。另外,針對互聯網保險,保監還單獨開辟了一種新的牌照——互聯網保險牌照,這類牌照截止目前為止只有4家拿到。
好了,針對保險牌照的基礎知識很粗糙的講完了….接下來以我們的典型公司再分別深入講下。
眾安,持互聯網保險牌照。今年9月在港上市,上市即被熱捧,原因之一就是其擁有牌照的稀缺性。持有互聯網保險牌照的公司僅有4家,分別是眾安、泰康在線、安心、易安。
弘康,持保險牌照。之所以會放在線上這一大類,是因為他和持有保險牌照的保險公司們顯得“離經叛道”。簡單引用下他們的官網介紹:
弘康人壽專注互聯網保險,電商渠道在業內獨樹一幟,2016實現互聯網規模保費排名全國壽險公司首位。第三方合作伙伴覆蓋天貓、京東等綜合電商平臺。銀行保險渠道與工行、農行、建行、交行、郵政、郵儲及農商行等建立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合作網點(含線下、線上)超過700個。經代合作渠道與明亞、大童、華康等數十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深度合作,同時順應經代業務電商化趨勢,聯手慧擇網、聚米網、華康、快保等線上保險業務平臺開啟多樣化合作。
跟接下來會提及的線下大類的保險公司比,弘康的保費來源大部分都是來自于線上,其本身并沒有大量的銷售隊伍、分支機構等。
雖然牌照不同,但兩家公司的核心邏輯十分相似,自行開發商品=>通過自營或者第三方的互聯網渠道販賣商品=>獲得保費收入。
個人覺得保險牌照的優勢結合互聯網有很大發揮空間,對比經紀牌照也有獨到的優勢,這次也先按下不表…..
5、互助型
典型代表:水滴互助
可能這類型大家接觸的比較少,大概流程是:通過眾籌的方式,形成資金池=>當這個池子的人患癌癥時,從中抽取資金給予患者=>資金池有缺口,發起充值通知或者拉新來補充資金。
這種產品算不算入互聯網保險現階段是有爭議的。首先我猜測他們本身并不大愿意承認自己是保險,因為這就等于為自己套上了枷鎖,至于套上枷鎖是好事還是壞事就需要辯證的看了。不過無論他們愿不愿意承認,他們都必須往保險的路上走了,畢竟涉及到錢的事情,沒有牌照、沒有監管是不大現實,這也是最近水滴互助會收購保多多以獲得經紀牌照的原因。
其次,從產品經理,或者從用戶場景的角度看,水滴互助和保險的核心并沒有質的差別。
所以從監管和場景的角度看,互助性產品理應放入到互聯網保險行業。
二、線下
對比線上,線下就是指這類型公司/產品大部分業績來源都是源自線下,包括龐大的銷售隊伍、線下的銷售渠道(銀行、4S店…)、分支機構等。為什么講互聯網保險要提及到線下部分?
一個是縱觀整個保險行業中,線下部分帶來的保費較于線上是有著壓倒性的優勢。換句話就是說,如果一夜之間上面提到的線上部分全倒閉了,整個保險市場也不會垮。而如果淘寶、京東等一眾電商突然沒了,整個中國經濟都會受影響。
二是線下部分涉及到的公司/產品其實也在積極做些互聯網化的嘗試,線上板塊中的類型線下公司也在逐漸切入,后面會提及。
線下部分按照牌照類型直接分即可:傳統保險公司、傳統中介類公司。
1、傳統保險公司
典型代表:平安、國壽、人保
這類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除了平安、泰康之外,大部分公司走的路線都差不多:不斷設置分支機構、開發商品、擴大/補充銷售隊伍,獲得保費收入,運作資金投資以及依靠保險費率的死差獲得收益。
為什么我覺得平安和泰康比較特別?他們其實代表了兩種保險公司互聯網化的典型做法。
先說平安,他們比較早就意識到互聯網板塊的重要性,譬如通過內部政策,要求自家銷售員將客戶引流到“平安金管家”APP,希望利用其全金融牌照的優勢,最大程度挖掘將客戶價值,這已經是傳統保險公司中難得的比較互聯網的做法。
平安擁有的金融牌照
除了在用戶運營上采取了常見的運營思路,平安越來越多的通過技術手段去優化他們的服務環節,譬如AI客服、在車險理賠中通過圖像識別快速定損等。
再說下泰康,泰康進入2011-2012年左右就開始嘗試互聯化營銷了,后面索性再搞一個泰康在線,成為上面提及的4家持有互聯網保險牌照的公司之一,專注互聯網保險,采取做法和上述的眾安、弘康相似。
即使平安和泰康其實在互聯網化上都在不斷嘗試,但他們以線下為來源的保費或者客戶都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所以還是難將其劃分到線上類型。
至于其他保險公司,難道沒有做任何互聯網的嘗試?其實有一些傳統保險公司已經逐漸提供了網上投保,為自身的銷售員提供了一些輔助工具,也有和電商渠道進行合作。但目前看來和平安、泰康一樣,線上渠道的貢獻對于這些公司而言占比實在太低,很難將這些公司歸入到線上類型;還有些就是單純的將一些以前用紙質做的事情轉移到網頁上,用“無紙化”形容這些更為合適….
2、傳統中介類公司
典型代表:泛華、大童
看到這里的同學應該都大體清楚他們的核心邏輯了,大體而言就是:采取會員制或員工制,建立銷售隊伍–與保險公司洽談商品–銷售商品賺取傭金差價。
這類公司大量業績來源還是來自于線下,雖然他們也有在嘗試互聯網化。我們以泛華舉例,下面引用的是源自于其2017年Q2的財報:
2017年二季度,掌中保移動App貢獻保費規模達人民幣9.2億元(美元1.4億元),相比2016年同期為人民幣7.5億元同比增長23.1%。2017年二季度,通過掌中保移動App交易的保費規模占總體保費規模的44.3%,相比2016年同期為22.0%。
看上去APP端保費占比都快一半了是嗎?其實這種情形就像我在傳統保險公司類型中提及的“無紙化”,也就是將以前的投保流程給搬到APP上,這個掌中保并沒有開放注冊,也就是你需要是泛華的員工或者已登記的會員才可使用,相當于是內部的移動投保平臺。
三、總結
雖然類別是分出來了,但是就目前而言邊界并不算十分清楚。
除了傳統保險公司在做出互聯網化的努力外,線上的產品其實有往下沉的趨勢,一個是線下渠道談合作,另一個是開設分支機構,做好服務和推廣。
同時平臺/工具/場景/垂直/..其實都在相互混合,平臺型補工具,工具型補平臺,場景型補工具等等。個人覺得再往后發展三年,線上部分脫穎而出的保險產品將會高度同質化。
這里把本文中涉及的維度簡單做個表:
本文提及的分類維度
可能有些產品類型上文沒有提及,譬如最近的幾家快遞公司要聯合成立保險公司等,但其實大部分進入該行業的玩家,都可以按照上面提及的維度去一一剖析。
最后做一點衍生的補充,10月初,騰訊的保險公司已經拿到保險中介牌照,幾乎所有人都預測微信錢包里面的九宮格已經為其預留了入口….目前看來是對應了上述表格的平臺型+保險代理牌照+普通保險消費者。
好奇在于:微信能不能以一己之力拉動整個互聯網保險的發展。
轉摘自“互聯網保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