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伙伴可能對消費者剩余和價格歧視不熟悉
跳跳這里直接進入正題
后面還有實際中的故事~
關于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又稱為消費者的凈收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愿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消費者剩余衡量了買者自己感覺到所獲得的額外利益。
而傳統的消費者行為理論認為,消費者剩余根源于遞減的邊際效用,由于消費品先前各單位都要比最后的一單位具有更高的價值,消費者從先前的每一單位中享受到了效用剩余。因此,消費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費者從某一物品的購買中所得到的超過他們所為之支付的那部分額外效用。
消費者剩余的產生原因
一是邊際效用遞減律,二是消費者根據對具體產品或服務邊際效用的評價而愿意支付的價格,經常高于他們實際支付的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市場價格。
放到生活中可以這樣去理解,比如一雙鞋是100元,可是我認為要200元,那么我的消費者剩余則是100元。但過兩天那雙鞋降價了,一雙鞋為50元了,可我還是認為是200元,那么我的消費者剩余是150元。
案例:企業利用價格歧視榨干消費者剩余達到利益最大化
由于家里遠,坐車回家實在不便,“盡量快些回家” 的渴望常常驅使我實時關注機票信息,久而久之,我發現一些關于機票價格的奧妙或者說規律。我這人閑得慌(為了回家我也是拼了),我曾不間斷關注過同一個趟飛機的價格變更信息,我發現越早預訂價格會越便宜,越到飛機起飛時間越貴,而且便宜和貴之間的價格數字通常會產生數十倍的差距。
就拿本人的目標航線昆明至江西某地來說,放假前一個月前機票價格才兩三百,約摸半個月后一般都會提到五百到六百,這時候對于本人來說有已經點難以接受,到起飛前幾天,價格就漲到一千多,有時候甚至兩千多了,這時候就完全接受不了了,所以說本人現在仍然坐著K開頭的硬座,以及T開頭的硬臥……
關于機票中的奧妙我想起曼昆提到過的飛機票例子,當時曼昆提到的飛機票的例子是說:假設一架100座的飛機,票價如果定2000元,愿意花2000元的人可能只有20個,2000×20=40000元,這將是一趟下來的營收;而考慮到飛機的成本結構,剩下的80個座位的損失真的很大。于是考慮到消費者支付的最高價是不同的,一個臨時有事的商務人員可能愿意花4000價格買這張票,而有些人可能只愿意花500元。于是航空公司就決定說:臨時買票的3000元(5個人),提前13天的票價為2000元(15個人),提前3-7天的1000元(30個人),提前7天以上的500元(50個人),這樣一般情況下所有的座位都能賣掉。
總利潤:3000×5+2000×15+1000×30+500×50=100000,比原來多了60000元。同時,這100個人都以比自己滿意的價格買到飛機票,這就是利用“價格歧視”來榨干消費者剩余,同時也增進了所有人的利益。
有一檔脫口秀節目我很喜歡,里面有個說段子非常厲害的人叫李誕,看完我成了他的粉。哈哈,請相信這不是粉絲裂變但我確實被迷的五迷三道。節目里他說到自己經常坐頭等艙,還有高鐵一等座,但也僅限于坐坐而已,因為那是客戶買給他坐的,目的十分不純,不就是為了不讓蛋蛋累著,臺上能爽快的吐出自家的廣告嘛,這麻批拍的真厲害。
但是銀子是真的啊,航空公司目的是賺錢啊,它才不管給誰買的。蛋總有實力沒錢?但他有客戶給他買單啊,客戶有錢啊,客戶的消費預期高啊,所以說,蛋蛋坐經濟艙?不存在的。本學生,處于無產階級向工人階級過渡階段,出門靠父母,回家還得靠父母,消費預期讓廉航無法接受,兜里空的只剩下窮,一個月前就開始盯著機票漲落,經濟艙就留給我吧,讓我在經濟艙里寂寞的死去!
我們今天主要講利用消費者剩余讓利益最大化哈(一臉正經)。每個人的經濟狀況的不同導致對同一商品消費預期的差異,拿我來說就是消費預期很低的人,蛋總就是消費預期很高的人,市場中有很多我這樣的人,同樣有很多蛋總這樣的土豪,價格歧視讓土豪掏更多的錢坐在窮人的旁邊,讓窮人掏少量的錢坐在土豪的旁邊。這就是上面航空公司賣機票的例子,總收入會比固定價格出售高出六萬,也讓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ps: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是商家的惡劣手段,其實真的是冤枉,因為就像上面提到的一樣,所有人的利益都增進了,不然的話只有20個人能坐上飛機,不是嗎?說起來還是對貧富差異的一種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