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其實我并不那樣愛書。暑假二十天了,我一本書都還沒有讀完。閑暇時也是抱著手機混日子。哪有那么多的文藝可講。
絕不否認,我讀書是為了裝文藝,搞特別。因為天性里根本沒有讀書的那一部分,關于書,小時候的記憶是一部《成語故事三百則》,一部原著《西游記》。
我不記得《成語故事三百則》我是怎么進入腦袋的,只曉得當我初二在收拾自己教材,本子什么的時候,這本書冒了出來,已經有了損壞,翻了內容后,只覺得特別熟悉,但究竟是什么時候看的確也不清楚了。然后是原著《西游記》,原諒我只是個孩子,再精彩了,輸碰上那原著的版本怎么能讀的下去啊!文言加繁體還有不認識的字,小孩子的我試了好幾遍,也沒能讀下一回。
接下來初中時期也去書店買了兩本書,可是到現在也還沒有看——《名人傳》,《我的大學》。哎呀,初中我就追求的名著,好讓自己顯得很厲害。不過到時初中學校幫忙買的是十幾本名著我看的還蠻仔細,也挺投入的。
然后就是高中了,高中其實并沒有看過什么名著小說什么的,與文學無關。別的類型的書,也有過幾本,但最多,最重要的是雜志。從來我都是買《讀者》《意林》我并不覺得滯后什么,我更覺得那是一本厚的書,不易損壞,可以久存。
兩年的雜志看下來到也知道了不少作家,慢慢也接受了雜志內容中,推崇讀書的理念。開始讀起書來。
到了大學,其實不是讀書,而是買書了。買了超多的書,把自己弄成一個愛讀書,挺文藝的一個人。其實自己并不如此,雖然我很喜歡那樣子的感覺。
印象中并沒有人說過我在作或者在裝文藝什么的。至少我當面沒有聽到過啦。但是卻有親眼看見別人在感受或者感慨什么時,被他人所嘲笑。其實我有點不明白為什么嘲笑,誰還沒有個傷春悲秋的時候。
想必自然會有人說我,我也在想究竟我是否真的熱愛讀書?因為其實在我心里,熱愛讀書與書呆子是劃等號的,可我又不是個可以做書呆子的人。
想想看,最初讀書的理由是什么?好像確實只是為了給自己貼上個“愛讀書”的標簽。我也目前沒有覺查到讀書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好處,或者別的什么。因為我并不怎么讀實用類書或者知識類書籍。而是多與文學打交道,甚至最近在發展哲學。文學與哲學是精神與思想的洗禮,實際中確而無用的嘛!
楊絳先生說:讀書到了最后,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的理解這個世界有多復雜。也有一張圖,描繪了閱讀量不同的人的不同視野。
雖然我還是那個沒開始讀書的最左邊的人,呆呆的看著這世界是多么簡單的美好。
讀書本是無用事,從來沒能明白這句話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