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摔跤”?——勵志故事背后的思考和憂慮

前言

有人說,韓國人雖然有錢,敢愛敢恨的表面其實深藏著強烈的自卑;印度雖然貧窮,能唱會跳的他們卻始終充滿樂觀的精神。

我喜歡韓國和印度的電影,一個真實到不敢直視,一個快樂到無法自拔。

印度電影大都是歌舞喜劇片,而且很勵志,讓人在快樂中思考并且成長,《摔跤吧爸爸》是其中的代表作,五月份在中國掀起收視的狂潮,并且獲得接近滿分的好評,電影院里,大都是帶著孩子的父母,因為據說,電影相當勵志。

我承認,在電影院里,我也流淚了,身邊的兒子也多次握緊拳頭,甚至要從座位上站起來為主人公加油。但是我并沒有像身邊的一些父母一樣,在邊看電影邊擦眼淚的同時,心里還在暗暗發誓:我也要把孩子培養成“摔跤冠軍”、“舞蹈冠軍”、“鋼琴冠軍”、“作文冠軍”……因為我在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并且答案可能和大家并不相同。

一、父母的選擇,真的都適合孩子嗎??

我承認,父母的興趣、愛好、專業和特長,往往會在孩子的身上延續,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說我們家的小羊,喜歡讀書、喜歡朗誦、喜歡汽車、喜歡武俠,簡直就是老羊的翻版!古代有司馬談的兒子寫史書(司馬遷),現代有郭德綱的兒子(郭麒麟)講相聲,也都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家庭的環境其實就是一種教育。

但是我想說的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首先要““因材施教”,其次要“因勢利導”。

電影中的爸爸決定讓兩個女兒學習摔跤,有兩個前提:一是她們的素質好,竟然能打過男孩(這叫“因材施教”);二是用一年的時間去嘗試,如果不行就立即停止(這叫“因勢利導”)。如果是柔弱女孩,爸爸肯定不會讓她們學摔跤,因為學了也學不好;如果一年內發現她們沒有發展潛力,爸爸肯定會讓她們停止,否則也是徒勞無功。在這兩個前提下,爸爸嚴格要求,用心培養,循循善誘,潛移默化,才創造了“貧民窟的神話”,才培養了國際級的“摔跤冠軍”。

但是看看中國的家長們,雖然在做著看似同樣的事情,實際往往違背教育的規律——只要是女孩,就送去學舞蹈,只要是男孩,就送去學鋼琴,最可怕的是,每個孩子都不是只學一樣,少則兩三門,多則七八門,節假日不能休息,東奔西跑,疲于奔命,辛辛苦苦卻不一定有回報,甚至可能斷送了孩子本該美好的前途。

如果,男生的家長懂音樂,或女生的家長懂舞蹈,孩子也很有興趣,并有一定的天賦,那么,全家用心往這個方向努力,甚至,為此讓孩子多吃點苦,這都很值,也很有希望。

但是問題在于,中國的家長大都是跟風,以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擅長,或者是“有棗沒棗打三桿子”的心態,培訓班老師說“孩子很有天賦”他們就真的相信了,于是花錢、勞神、費力,最終很多孩子精疲力盡,興趣大減,甚至對所學的課程深惡痛絕,大部分家長只好讓孩子半途而廢,徒勞而無功。

上面舉了兩個“子承父業”的例子,而現實中,“子不承父業”的例子其實更多,否則“小袁闊成”、“小巴爾扎克”、“小莫言”、“小李連杰”、“小比爾蓋茨”該遍地跑才對,但是,你認識他們嗎?

所以,父母在送孩子去興趣班之前,先要了解孩子,慎重選擇,然后集中精力培養他們某一方面的特長,持之以恒,才有可能真正使孩子的潛力得到挖掘,才有可能使他們在這一領域成為優秀的人才。

二、成為冠軍,就一定是人才嗎?

有人肯定對我的問題嗤之以鼻:都世界冠軍了,還不是人才嗎?

那你說,考上北大的,是不是人才?

我見過一位男生,高一的時候,在辦公室拍著桌子罵他的班主任,高考發榜的時候,他考上了北大。一年后,他因為迷戀網絡游戲多門功課不及格被北大開除了。換了一個學校復讀一年后,他又考上了北大。你說,他是人才嗎?

還有一位女生,是全校的希望,因為只有她可能考上北大或清華,但是她公開宣布:我就不認真學,就不考上北大清華,因為我討厭這個學校,就要讓你們的希望落空!

還有大家都知道的幾個“人才”——美國愛荷華大學殺死3位導師和一位副校長的中國博士生盧剛,獲得全國少兒鋼琴比賽金獎的李天一,北大用硫酸潑熊的劉海洋,復旦對同學投毒的林森浩,云南大學殺害舍友的馬加爵,還有西安音樂學院八刀捅死無辜女孩的藥家鑫……

我想說的是,只有一技之長,哪怕技壓全球,也不一定是人才。

生活中,我們不缺少教書匠,缺少的是教育家;不缺少歌手,缺少的是歌唱家;不缺少武林高手,缺少的是武術大師……兩者的差別,不是在技術,而是在境界。

所以,真正的人才,必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專業和特長,二是人格與人品。

我在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在想:兩個女孩除了摔跤,還有其他愛好嗎?她們還學習文化知識嗎?她們的文化水平相當于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呢?離開摔跤場,她們又會有怎樣的人生呢?

其實電影中我們也看到了,大女兒吉塔進入國家體育學院后,她輕易地就改變了自己:不僅留了長發,迷戀上了逛街和化妝,而且改變了思想,進而使自己的摔跤水平大受影響(還好,爸爸及時發現,并進行了糾正)。

我進而大膽猜想:如果爸爸沒有及時發現問題,吉塔能夠抵擋住大城市的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的誘惑嗎?堅守自我,從而不斷超載自我,才能讓她永立于不敗之地,但是,她能做到嗎?

這時候,技能之外的東西就起了作用,這些東西,就是基本的文化素養。

我所在的是職業學校,主要有會計、物流和信息三個專業。很多學生問我:老師,我們是學計算機的,為什么還要學語數外這些文化基礎課,而且一學就是三年呢?

我和他們說:以前基礎課只要學兩年,現在國家要求,必須學三年了,你說基礎課不重要,但是國家覺得很重要!

甚至有一位老師在學校會議上公然發言:基礎課根本沒有用,到全國拿技能大賽金牌,還是靠專業技能訓練!

我想對這位老師說:你能說出這么沒有水平的話來,正是因為你的文化基礎課學得太差了。

影視界的小鮮肉很多,但是藝術家很少,與顏值根本沒有關系,與演技有一定關系,但是主要是和文化修養、思想境界有關。

而這些,僅僅靠刻苦的技能訓練是根本達不到的。

三、成才一定要吃苦嗎?

其實,所謂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既能學得快樂,又能出類拔萃,能找到這個平衡點的,就是教育家。

而我們大部分家長只是普通人,所以,有的家長只想讓孩子學得好,為此不惜犧牲孩子的時間、精力、興趣、愛好、健康,創造力,甚至尊嚴;有的家長只想讓孩子學得開心,所以往往無法堅持,無法精深,無法登堂入室,更無法登峰造極。

成才,需要吃苦,但是應該是家長和老師在對孩子進行鼓勵、陪伴、點撥和指導下讓孩子自發的鉆研或拼搏,而不是僅僅規定時間、數量、難度后的無情的看守、監督、訓斥甚至打罵。

外界的壓力必不可少,內在的動力才是成長和成才最重要的因素!

電影中的爸爸是個好爸爸,也是個好老師,因為他既能做到“因材施教”,又能做到“因勢利導”,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當他確定兩個孩子可以在“摔跤”這一領域有所發展時,能夠頂住社會的壓力,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嚴格要求,科學指導,甚至敢于和“權威”對抗,從而使孩子的一生得以改變。他很“認真”,也很“嚴格”,但是他所有的“嚴格”,都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讓孩子怕他,從沒有使用過“暴力”手段,也從沒有傷及孩子的自尊甚至人格。

所以,他是個聰明的“好爸爸”,而不是粗暴甚至殘暴的“虎爸”。

而反觀中國的許多家長,他們很少研究教育的現狀,很少研究孩子的興趣特長,更不懂得教育的規律,只會跟著風的走:學校要成績,我就逼孩子提高成績,全民學奧數,我就讓孩子學奧數,其他孩子學鋼琴,我們也不能比他們差……而且“交了錢了,就一定要學好,不認真學,就不讓玩,甚至不讓吃飯、不讓睡覺……”

所以,如果你做不到兩者的平衡,那你最好選擇讓孩子“快樂學習”,而約不能選擇強迫他們“出類拔萃”。

我們需要做充滿“愛心”的“智慧型”家長,而不是所謂的“虎媽”、“虎爸”和“鷹爸”。

連“人”都做不好了,還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四、“成功”就一定等于“幸福”嗎?

有一位同事給我留言說:“我有一個朋友,從小學二胡,四歲不到就學二胡,爸爸因為學二胡的事情,沒少打她,她爸爸打她的時候跟他說,音樂,二胡,是你以后安身立命的本錢!現在她在國外,因為二胡申請到永久居住權,全世界的演出,一身藝術家的氣息,我們都很羨慕這樣的人生。學習,本來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覺得,我也不知道逼著孩子對不對,也沒逼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所以他天天傻傻的,不知道他長大了會不會怪我,很矛盾……”

這樣的家長有很多,他們在“究竟該讓孩子快樂成長”還是“究竟該讓他贏在起跑線上”之間猶豫不決。其實我想說的是,“成功”,并不一定代表“成才”,更不能代表“幸福”。

我回復同事說:你說的二胡演奏家的人生,是很多人羨慕的“成功人士”,但是我不羨慕。表面的光鮮和光環,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標志。“幸福”與否,與“成功”也沒有必然的聯系,而更多的,是內心的滿足感。我并不算成功,但是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每天能面對我喜歡的學生,完成我喜歡的教育工作,工資也足夠我養活一大家的人。每天回到家能孝敬母親,陪伴妻兒,假期能帶著他們看看這美好的世界,人生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

我始終覺得,社會最底層的人,肯定難以幸福,因為生存難以保證,生活的壓力也太大。物質得不到滿足之前,精神世界往往難以顧及。

社會最頂端的人,也很難有幸福感,尤其是他們的孩子。因為從小衣食無憂,他們不需要進取,不需要學習,不需要拼搏,只需要盡情享受。

“什么都有”的時候,其實離“一無所有”就不遠了。

最幸福的人,應該就是中間的普通大眾。

因為他們的生存問題解決了,而又沒有富裕到可以盡情享受的程度,所以還要不停奮斗。一旦你停止了努力,你又將一無所有,這種張馳有度的節奏,才是人生最佳狀態。

物質之外,還有精神的追求。

未必有豪宅,但是有滿屋子的書籍;未必有花園,但是家里到處是植物;未必能呼風喚雨,但是鄰里關系和諧;未必能周游世界,但是卻能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結束語

如果你能夠蹲下來,陪孩子一起看看螞蟻,你會發現,他們根本不需要金錢和權利,也不需要掌聲和鮮花,甚至也不需要地位顯赫的父母,他們需要的,是真心愛他的爸爸和媽媽,能經常蹲下來,陪他們一起看看螞蟻,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本文共四千字,能夠讀完的都是關心教育的好家長,謝謝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