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
你為什么會成為現在的你自己?
在《武林外傳》中,奠定了我心中“神劇”地位的一集,是呂秀才pk姬無命,一連串關于宇宙終極奧義的疑問,要了姬無命的命。
呂秀才:在你的身上長久以來,一直就有一個問題在纏繞著你。
姬無命:什么問題呀?
呂秀才:我……是誰?
姬無命:這個我已經知道了。
呂秀才:不,你不知道,你知道嗎?你是誰?姬無命?不!這只是個名字,一個代號,你可以叫姬無命,我也可以叫姬無命,他們都可以,把這個代號拿掉之后呢,你又是誰?
姬無命:我不知道,我也不用知道。
呂秀才:舉個例子,當我用我這個代號來進行對話的同時,你的代號也是我,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是否意味著,你就是我,而我就是你。
其實這段臺詞,引出了最近看到的一個很有意思的詞:自我概念。
通俗點可以理解為你對自己的一個比較穩定的認知,即你認為自己的是什么樣的。
古語有云,人貴有自知之明,然而這個自知又實在是太難了。我們對于自己的認知總是隨著環境以及他人的評價而不斷變化。
一個人的童年的經歷會影響一個人一生,而這往往是因為幼兒是無知的,他無法對自己做出準確成熟的評價,他的行為模式依賴于成人的反饋。
成人評價一個普通幼兒,“對于數學很有天分。”他就真的好像感到自己比其他小朋友能夠更快解決數學難題,雖然這種自我認知并不準確,但是他加強了幼兒的信心,從此在數學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環。
相反,成人如果經常批評幼兒某方面的缺點,比如“愛磨蹭”,你每說一句“你為什么這么愛磨蹭,你不要磨蹭下去了。”幼兒都會內化你對她“愛磨蹭”的評價,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愛磨蹭的人,從此真的成為了一個愛磨蹭的人。
哪怕長大以后,我們似乎也難逃別人對于我們“自我概念”認知的影響。
我生活當中有個朋友,她和家人相處的人不愉快,所有的親人都認為她是一個性格孤僻的怪胎,性格暴躁,斤斤計較,敏感脆弱。當她告訴我們家里人對她的評價時我們簡直不敢相信,因為在我們眼里,她活潑開朗,陽光善良。而她也似乎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在我們面前,繼續正能量的一面,一回到家就常常會莫名哭泣,與人發生爭吵,這似乎是一個解不開的死循環了。她對我說,其實我回到家根本不想那個樣子,可是一看到那個熟悉的環境,哪些對我說話的態度語氣,就忍不住又變回了原來的我。
人天生帶有的一條基因,就是滿足他人的期望。
你覺得我是善良的天使,那就守護你一輩子,你覺得我心腸狠辣,那我又怎能讓你失望?
過去讀過一則故事,一個囚犯越獄成功,逃竄到一列火車上,他目光兇狠,看誰都像來抓他的便衣,同時也打量著車廂里的人,看看哪一個能成為他手下的羔羊,為他的亡命天涯提供點路費。然而,一個小時之后,他自首了,原因就是廁所的門壞了,一個女孩請求罪犯幫她看一下廁所的門。他站在門前,突然頓悟了,原來我是一個好人!
他人的評價影響我們對于“自我概念”的塑造,同時,我們對于“自我概念”的認知,也決定了我們如何對待他人,和這個世界采用怎樣的互動方式。
一個自我價值較高的人,在認可自己的同時,也會認可他人;而一個自我價值低的人,則會經常貶低別人,因為不通過這種手段就無法抬高自己。她對自己的評價是cheap 的,所以只有周圍的人cheaper 她才能獲得安全感。
再舉個例子,我們對于“自我概念”的塑造是如何影響我們與他人溝通的。你是一個新員工,一個角色是“我是一個謙虛好學的人”,一個角色是“我是一個優秀出色的工作者”,從中任選一個角色來扮演。
老板對新人說,“你這個的工作當中這個地方這里還可以改進......”,扮演“謙虛”的新人會思考對方話語中的合理性,并去思考改進;扮演“優秀”的新人則會試圖解釋自己這么做的原因。
兩種角色沒有誰好,誰壞。謙虛者過于謙虛則會喪失主見,優秀者過于捍衛自己的觀念容易急于反駁,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對外界采用什么樣的行為模式,很大程度上取決的對于自己的定位。
“自我概念”是多重的,多維度的。
我們在不同的人群、環境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一個優秀的溝通者的一大特質,就是掌握更多的概念,更對的應對模式,并且能夠“見招拆招,隨時轉化。”
既然別人對我們的態度、評價能夠影響我們“自我概念”的塑造,而我們對于“自我概念”的塑造,又決定著我們的溝通方式、行為模式,從而影響我們最后的人生結果。
我們能否通過一定的技巧,改變、改良他人對我們的印象,爭取這場“無限輪回”的主動權?
答案是肯定的,而如何影響他人,也變成心理學上的一個人分支。《影響力》就是這方面最值得一讀的著作。
而我對與影響他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你要不斷散發正能量。只有不斷發出正能量的信號,才能激發起他人心中的正能量,得到相同的反饋,由此形成正向循環。這信號不在于多強烈,而在于多持久,量變產生質變。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改變不了圈子,那就改變自己。成為賢者,自然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三千多年前被人們稱為“大地的肚臍眼”的希臘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在神廟的旁邊刻著七位圣人的訓示,其中一位叫塔列斯,他給人類留下的圣諭是:
人啊,認識你自己。
認識自己是一起的開始,然而我們不能止步于認識,而是要以此為基石,構筑自身的影響力,自己成為一塊吸引真善美的磁鐵,掌握構筑周遭生態環境的主動權。
傻人并不幸福,無知的人更容易陷入命運泥漿的循環中而不自知,無知的人最可憐,一生受到原罪的擺布,無法自拔,體會不到深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