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短暫,白云蒼狗,“多”未必能為我們帶來福氣,相反還會帶來災禍。
多管則多仇,多說則多錯,多想則多煩憂。
人活著就如同修行,修的是一顆清靜心,修的是一顆智慧之心。
就像《道德經》中所講的:“少則得,多則惑。”
人這一生的幸福不是“多”,而是“少”,少管、少說、少想,懂得刪繁就簡,才能活得更加有智慧,進而提升自我的修行。
修好自己的心,守好自己的言行,這才是真正的福。
01 少管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四個“閑事”:扶爛泥、雕朽木、翻咸魚、燙死豬。
人這一生的精力實在是有限,自己的生活還沒弄明白呢,怎么還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管別人呢?更何況很多時候,多管閑事只能是吃力不討好。
想起電視劇《心居》的顧清俞,她總是喜歡插手弟弟和弟媳婦的家事。
本來,弟弟已經結婚了,就讓他們自己去過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了,可就因為看弟媳婦不順眼,事事都想橫插一杠,造成了后面不好的事情。
弟媳婦也不是那逆來順受的人,在一次顧清俞“多管閑事”的情況下,弟媳婦奪門而出,而弟弟顧磊為了拉住媳婦發生意外去世了。
一個好好的家就這么支離破碎了。
對待親人尚且不能太過多管閑事,更何況外人。
很多時候,大家的立場不同,出發點不同,想法自然不盡相同,就像很多親戚朋友喜歡操心別人是否結婚了,是否找到工作了,孩子上的什么學,學的什么專業,成績好不好啊,可以說就沒有他們不管的事情。
俗話說:
“一人不知一人苦,一家不知一家難。”
家家都有難念的經,能將自己家經念好就不錯了,別人家的經還是少念為妙。
02 少說
關于說話,林語堂先生有十六字箴言:
“要說得巧,要說得少;言多必失,語多必敗。”
短短十六個字,道出了關于“說話”的智慧。
唐朝時期,佛教盛行,在唐憲宗之前,已經舉行過五次禮佛,所以唐憲宗也想辦一次。
可有一個人跳出來表示反對,那就是韓愈,當時官至刑部侍郎。
韓愈認為禮佛這種風氣不應該大行其道,于是大筆一揮,寫下一篇《諫議佛骨表》。
這篇文章從高祖皇帝一直說到唐憲宗,對于唐憲宗要迎佛骨這件事大力批判,甚至還說迎了佛骨,就會命不久矣,氣得唐憲宗要將韓愈抽筋扒皮。
在眾人的勸諫之下,唐憲宗雖然留下了韓愈的命,但也將他貶到了潮州,可以說正是“說話”惹的禍。
人這一輩子啊,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能守住自己的嘴,才能守住自己的福,生活中更是如此。
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那些喜歡說人長短,道人是非的人,往往最容易惹禍上身,將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而少言正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是一生的修行。
03 少想
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累。
心理學上有一個“瓦倫達心態”。
美國有一位叫瓦倫達的雜技表演家,在一次高空走鋼絲表演中失誤,不幸身亡。
他的妻子說:“我知道他這一次一定會出事的,因為他在上場前一直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不能失敗。”
其實,瓦倫達平時表演并不會這樣,每次表演前根本不會多想,而是認認真真地去表演。
偏偏這次越想做好,卻越是做不好。
想得太多,無疑是讓自己分心,不能夠全神貫注地投入工作中,勢必會失誤。
想太多,其實就是折磨自己,讓心力交瘁。
那些過去的事情假如反復去想,就會覺得自己太苦,未來的事情還沒有發生,反復去想就會患得患失,容易鉆牛角尖,最終陷入深淵。
雜念太多,容易干擾自己的思緒,打亂自己的步伐,還不如專注于當下,避免胡思亂想而導致大錯。
正如《道德經》所言:“靜心無為,方得閑適。”
不多想,人生才能減少煩惱;不多想,才能更加專注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多想,才能將心騰出空間來去裝滿快樂;不多想,才能輕松愜意,舒服自在。
04 少管、少說、少想,就是福
古語有云:
“事非干己休多管,話不投機莫強言。”
做人真的沒必要那么較真,有時候學得糊涂一點才是大智慧。
少管一點閑事,凡事能輕松就輕松,何不樂哉?
少說一點話,只說有價值的話,只說令人開心的話,學得圓滑世故一點。
少想一些過去的事和沒有發生的事情,少操一點閑心,少胡思亂想,凡事想開一點,看淡一些,對待得失榮辱更要用平常心去面對。
人生不易,管好自己就行,專注自己就罷。
多讀書,多學習,多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才能成為真正的人生贏家,才能獲得更加輕松的生活!